沈舟听着,直到他说完了,便点头应了声是本人。</p>
那人点头,在答卷上盖上了印章,是个对字,也就是对号戳。</p>
沈舟拿到了他的答题用纸和考题。</p>
那人带着两人,脚步匆匆,又去了下一个号房。</p>
沈舟没有再关注外面的情况,打开答题用纸开始检查。</p>
确认是自己的答题用纸,并且上面并没有污损折破后,便把它放到一旁。</p>
接着看向那张考题纸。</p>
乡试第一场考四书三道,诗一首,经义四道。</p>
沈舟先是把这几道题都看了一遍,大概想了一下,确认都有头绪后,也就松了口气。</p>
开始看向第一道题。</p>
第一道题题目是【子张问政】,这题沈舟也不算陌生了。</p>
很快便拿起毛笔,在草稿纸上把出处写出来。</p>
这题出自《论语》中的【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p>
简单点来说,便是要秉公无私,光明正大,做好本份之事,带领百姓们过上好日子。</p>
这题好解,沈舟几乎没想太多,便把第一道题的稿子写好了。</p>
检查一番,确认没什么需要改的字后,便看向第二道题。</p>
第二道题是【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沈舟想了想,才开始动笔。</p>
题目意思是,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p>
这要写的话,便要考验记忆力了。</p>
沈舟这阵子的努力还是有用的。</p>
这道题的出处所在,最主要谈论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论。</p>
这题有些难度,毕竟题目出处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个。</p>
但若是能记住全文的,便能很快想到这个。</p>
沈舟这会头脑还算清醒,连忙把这道题的稿子也写出来。</p>
四书题每道题都要写两百字以上。</p>
但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又不能超过七百字。</p>
沈舟算计着数字,没花多久,便把四书题给做完了。</p>
他看了一眼已经烧得差不多的蜡烛。</p>
估摸着蜡烛燃烧的速度,算着时间还足够,连忙看向下一道题。</p>
乡试考的诗是五言八韵诗,诗题有指定的韵。</p>
沈舟练习的时候,也不知道是练了多少这种诗了,写起来倒顺手。</p>
就是这道题里,指定的韵有些难度。</p>
题目是【赋得河海不择流,得虚字】,若是不知出处,对于虚字的了解,怕是有所不妥。</p>
单看题目,河海不择流,择意如何,流意如何,各人有各人的理解。</p>
理解不同,对于虚字的理解也就不同。</p>
对于虚字理解不同,所做的诗意也就有所不同。</p>
若是写不对考官心里的意思,这落榜也是铁定的。</p>
沈舟这近一年里,看过很多书。</p>
倒是隐约记得,这河海不择流里,少了个字。</p>
若他没记错的话,这道题的出处原文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p>
题目出处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题目里少一个字,里面的意思可就有差异了。</p>
若是题目没少一个细字,任谁都能知道题目的正确意思。</p>
自然也就能知道虚是虚怀若谷、虚心纳谏的意思。</p>
这要写的话,可就不得不拍拍上面人的马屁了。</p>
沈舟心思一转,下笔如有神。</p>
(/96408/96408095/13446099.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