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天公不作美(1 / 2)

眼看蜡烛还剩最后一点点,火光要灭不灭的,沈舟连忙把东西收拾好,堪堪赶在蜡烛熄灭时,把号板放平。</p>

原本被吵醒时还有些困意的,这会脑子活跃之后,怎么闭眼沈舟都睡不着。</p>

周围的一切声音像是被放大了一样,清晰地传入耳朵里。</p>

很是混杂。</p>

这下子,沈舟更是难以入睡了。</p>

索性睡不着,与其听这些叹气声,或者磨牙呼噜声过夜,沈舟干脆想那几道还未做的经义题。</p>

第一道经义题便上了难度。</p>

如果说第一道四书题是给了考生信心,诗题是隔开考生阅读量和理解能力差距的一题。</p>

那么这一道经义题,便是再次隔开考生理解能力差距的一道题。</p>

【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义】,题目出自《尚书》。</p>

沈舟先是把这题出处的全文默背了一遍,细细理解全文之义。</p>

才单看题目的意思。</p>

【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p>

勉力做你所行的事,和睦你的四邻,以保卫周王室,以和谐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成业。</p>

四邻,邻国,邻家,或者亲朋好友,强调努力工作,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p>

文中自是强调君臣,国与国之间的相处。</p>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做善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走向动乱。</p>

【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谨慎对待事物的开始,也要考虑它的终局,终局因此不会困窘;不考虑它的终局,终将困穷。</p>

总的来说,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便是朝廷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p>

仅有一支蜡烛,有的人拿到答题用纸和考题后,便把蜡烛熄灭了。</p>

打算等天亮再做题。</p>

刚好还能想想怎么样答题,到时候也能有些头绪。</p>

更重要的是,白日才是做题的最佳时机。</p>

现在养好精神才是最重要的。</p>

而有的,则是跟沈舟一样,趁着蜡烛还未熄灭,便开始做题。</p>

然而他们思考的时间要长些,加上还要细细斟酌,导致一道题刚做完,蜡烛也燃烧得差不多了。</p>

沈舟不知道的是,他经过这么多题目的磨炼,思维模式早已形成。</p>

怎样破题,怎样承题,怎样起讲,早已熟练在心。</p>

只要他知道了该如何破题,后面的内容也就很是顺其自然地写了下去。</p>

在同样一支蜡烛的情况下,沈舟做到了诗题,而别人,最多只是做到了第二道四书题。</p>

不过这样快也是有原因的。</p>

沈舟除了第一道题还能检查一下错字,后面的都是写了稿子便做下一道题了。</p>

思绪没有被打断,写得自然也快。</p>

他就等着天亮之后,再看一看有没有错字,然后再看看要不要润色一下。</p>

本就是半夜被喊醒的,沈舟没想一会,意识便开始模糊。</p>

不知什么时辰,他头一歪,便睡了过去。</p>

等醒来时,是被周围的动静吵醒的。</p>

附近的号房里有人在打喷嚏,一个接一个的,很大声。</p>

沈舟听着,感觉自己也有些鼻痒。</p>

这感觉可是不妙。</p>

他连忙起身,要了些水,准备煮点姜汤喝喝。</p>

此时天色像是蒙了一层灰色。</p>

灰蒙蒙的。</p>

沈舟看了两眼那仅能看到的一点天空,不知道这是还未天亮,还是天色不好。</p>

直到他就着馒头碎和糕点碎喝完姜汤,见天色还是暗沉,才知道这是要变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