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亿万贯(2 / 2)

“朝廷所施行的是否是德政,这事儿是宰相管吧?”

明远心中一凛。

忽听一人开口“听说了没,王安石罢相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将明远震得浑浑噩噩的,他立即转身,向相府赶去,身后却不依不饶地传来闲言碎语,“哎呀,别是王相公一被罢免,老天爷就下雨了吧!”

“真还别说……”

明远加快脚步,将闲话都抛在身后,他自己赶至王安石的相府。

以往这里总是门庭若市,候见者的车马能排出几百丈去。而今日,这里却冷冷清清的,明远不用等候,就请管家递了帖子——他想见的是王雱。

片刻工夫,管家就将明远引到了王雱那间独门独户的小院里。

与明远此前的预想不同,王雱的气色不错,脸上甚至有些红晕,他望着明远,流露出奇怪的笑容。

“远之,想必你也是听说了!”

明远点点头,追问“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王安石怎么突然就被罢相了?

虽然明远不是全无心理准备,他知道王安石会因前些时候市易法引起怨言,和这次旱灾的政治后果而被官家赵顼罢免。

只是……他明明用了一切手段,减轻了市易法对行市的冲击,又全力赈灾,安置流民——为什么王安石还是被罢相了呢?王雱仰天叹了一口气,将来龙去脉告诉明远。

起因当然还是旱灾——因为大旱而受灾的州县数量一天天增加,被迫流徙的百姓数目渐渐成为一个天子难以接受的数字。

王安石当即劝慰天子“水旱乃是常数,尧、汤的时代亦没能避免,此事不需官家过于忧虑,应当尽快由各级官员赈灾而应对才是。”

谁知赵顼却道“这样的旱灾岂是小事?朕所担心的是,这是官员行事不当引起的怨气啊!”

“如今各处都有抱怨朝廷盘剥,人情咨怨,甚至有出言不逊,辱骂朝廷的。再看朝中近臣,乃至后族,都在抱怨盘剥之害。两宫太后亦在朕面前流泪,只道是京师左近变乱将起,乃是朝廷失去人心之故。”

明远听完王雱的讲述,心里也有一万句骂人话想要讲。

果然是赵顼——王安石带着新党把能得罪都得罪光了,背负天下骂名,才换来的成就,大宋刚刚开始富,开始强——谁知第一个动摇的就是他官家赵顼。

但明远想想还是觉得不对这只是王安石与赵顼之间的寻常奏对,远不至于让王安石罢相。

他连忙追问,王雱则脸色平静地又答了一句,道“安上门有一名门监,名叫郑侠。他于各地往来皇城的文书之中,夹带了一份奏疏,和一幅画……直递御前。”

“郑侠在奏疏中说,旱由大人所致。大人去,天必雨。”

“而那幅画中,绘了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名字就叫,《流民图》。”

明远顿时急得站起身,双手撑住面前的桌面,紧盯着王雱道“可是汴京附近并没有流民啊!”

王雱一抬头,眼光犀利,逼视明远,一字一字地说“可是北方也有无数流徙饥民,大人身为宰执,又岂能无视?”

明远顿觉心头郁闷,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气闷无比,似乎心头有一口老血堵着,不吐出来,就不得痛快。

按照王雱所说,这郑侠是看守安上门的一个小官,平日不得擅离职守,因此绝不可能亲眼见到流民的实际情况。

他不可能知道各地州县一直有从商人中采购粮食,向流民们施舍粥饭。

他也不可能得知流民们一旦过了黄河,就能被新近开工的工程召去安置。

他只凭一己的想象,绘制出了流民们在南行道路上的困顿苦楚。

然而王安石却完全不能否认。

因为确实有流民。

只要天下有一人陷于饥寒交迫、道路困苦,王安石就不能开脱自己身上的责任。

“原来如此啊……”

明远喃喃地坐回去,满脸失望之色,无法掩饰。

他明白那幅《流民图》对于天子赵顼的打击有多大。视觉冲击拥有绝对不能等同于文字的巨大力量,尤其是对赵顼这么一位志向远大,努力与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物比肩的皇帝。

赵顼自即位开始,就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近几年无论是国库还是边事上,变法都取得了成效,便让赵顼自以为是天下明君了。

谁知,幸辛苦苦六七年,一朝回到……变法前?

明君之治下,又怎会有饥民流徙,妻离子散的这等人间惨状?

所以赵顼的心意真正发生了动摇,而发生动摇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皇帝本人强烈的荣誉感?

明远被他自己心中一个又一个念头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最终他还是抬头问王雱“这个郑侠……为何要如此?”

这么问,是因为明远几乎已在怀疑这是一出政治阴谋。

谁知王雱想也不想,便答“无人指使他,据郑侠自己说,这是‘为民请命’,是‘义之所在’。”

到这里,再讨论王安石的罢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郑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小人物,凭着胸腔内一腔热血行事。

而有时候历史,只决定于小人物的一时冲动之间。

<sript><sript>

<sript><s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