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亿万贯(1 / 2)

<sript><sript>

郑侠进《流民图》之事,令明远始终耿耿于怀。

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却敌不过一个人凭借想象描绘的几笔丹青?

更可气的是,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一旦传出来,结果就下雨了。

明远抬头望着王雱小院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此刻雨早已停了,空气依旧干燥,眼前的一切景象都缺乏仲春时节应有的那种鲜亮与明媚。

明远心知天子于此刻罢相,只是为了平息朝堂内外的怨气而已,对于施政与后续赈灾没有半点好处。

相反,他认为王安石说的才是对的,“修人事以应对”,此时此刻,朝廷确实应当着眼于基层的人事,地方官吏是否执行了开仓放粮赈济的政策?衙门胥吏有否盘剥苛待百姓?赈灾的钱粮有没有送到该去的地方?……

然而这些都没有做到,难道天子以为,换一名宰相,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成?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开口,又问王雱一句“谁将接任?”

枢密使文彦博前些日子已因年迈致仕,副相王珪倒是年富力强。只是明远不大喜欢那位“至宝丹”、“三旨相公”。

“应当是枢密院冯京。”

王雱冷淡地回答,估计是对冯京的印象也不咋地。

明远在京中官场迟到早退了几个月,别的不敢说,至少人名是认全了。

冯京,广西人,北宋朝极少有的“三元及第”的才子。他与明远有一个共同点是商户出身。

据说冯京有个外号,叫“金毛鼠”,“金毛”是说冯京相貌端丽,是难得一见的美男子;而“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是指冯京因为商户出身的缘故,热衷敛财,喜欢像仓鼠一样囤积财富。

明远与王雱两人聊到这里,贺铸、李格非、种师中等人也匆匆赶来,想必是听到消息,来安慰王雱的。

王雱见到这些旧友,十分感动,面上带笑,却两眼含泪。

此次见面,对不少人来说,既是安慰,也是送别。因为王安石改知江宁,王雱身为长子,理应侍奉父亲,一同南下的。

但是明远在一旁冷眼旁观,便知道王雱此次被伤得很深——

曾经抱着牺牲一切的态度,但是当真自己被“牺牲”的时候,这种心灰意冷,就像是倒春寒时候的冷气,从王雱心底直透出来。

明远无法多说什么,只能伸手按按王雱的肩头,以示安慰。

王安石被罢相之后,老天的确像是郑侠所预言的那样“天必雨”,下了两分钟的毛毛雨。而这对北方的旱情丝毫没有缓解。

事实上这场大旱灾后来一直持续到四五月才渐渐结束。

而北方几路不少受旱的田地绝收已成定局,连补种都没了指望。

各处官府唯有大开常平仓赈济,并且指望五六月时南方的新粮收上来,能够缓解眼下北方的困局。

于是,在三月中,汴京城中粮价攀升到了最高峰。即便有界身巷的粮米交易所和通往扬州的高速公路也无济于事——全国的粮价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是最高的。

三司使沈括计算了各州府的钱粮支出,唉声叹气地来找明远商议——

朝中又缺钱了。

如今西北战事连绵,西军至少有二十万常备禁军需要供养。这部分钱粮一早就被拨出去不能动,剩下的要支撑偌大的国家,赈济受灾的几路,沈括这个“自然科学大拿”也觉得捉襟见肘,支应不过来。

于是沈括来找明远商量,看看能不能尝试发行债券,或者干脆再发一些纸币。

明远对发行债券这件事并不看好发行债券通常要有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回报作为支持,比如修建公路和水利设施,都可以发行债券。

但是为了赈灾发行债券?如果没有矿山等的产出作为抵押,想必不会有什么人对此感兴趣的吧。

明远看了看他关于货币发行量的计算,倒是觉得发行交子还有一些空间,上次交子发行了万贯,现在再提到万贯,也不是不行。

但是他也提醒了沈括,一定要追加保证金——无本发钞,这个坏头一开,之后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沈括诺诺地应了,表示他一定会慎重考虑。

“但无论如何,这寅吃卯粮,是吃定了。”

沈括临走的时候,长叹了一声。

明远对此也深有同感但这是没办法的,西北方向的战争开支是必须的,而北方大旱这天灾也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沈括一走,明远就收拾收拾准备下班。没曾想小吏又着急上火地送了几份公文来给他批阅,耽搁了让他下班的宝贵时间,结果明远出门的时候,正赶上附近的衙署都到了下班时间,在这里辛苦一天的北宋公务人员就像是出笼的鸟儿,一边松快筋骨,一边匆匆地往家赶。

明远喜欢骑马上下班。今日他刚刚上马,就见蔡京也坐于一匹高头大马之上,缓缓与他并辔而行。

这人脸上挂着一贯雍容的微笑,眼神深沉,望着明远,道“远之,好巧!”

明远当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巧不巧”的,而是蔡京专门找机会要与自己搭话。他不知蔡京的来意,也不便当街将人呵斥,把人赶走,于是也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是好巧!”

于是,两人并辔,在汴京拥挤的街道上缓缓而行。而蔡京则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明远说话。

听完蔡京说的,明远只觉一股怒意从心头涌起。

却并不是因为蔡京,而是因为冯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