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崇祯七年之时,他能大把大把的撒银子,网罗忠诚勇敢之士,重赏勇夫,但现在他却拿不出多少银子了。</p>

没有银子,焉有勇将?</p>

整顿京营自然也就不可谈。</p>

如果是某个朝臣在这个时间提出去整顿京营,崇祯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成就成了,不成随时都可以弃掉。</p>

但自己的儿子,当朝太子,皇朝未来的继承人,他却不能不犹豫。</p>

在崇祯看来,皇帝和宗亲勋贵是同枝连气,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关系。</p>

大明朝的江山要想稳固,没有宗亲勋贵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p>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对宗亲勋贵特别信任和宽容的原因。</p>

即使明知道勋贵们在京营中“占役”“虚冒”“吃空饷”,他也假装不知。</p>

如果自己儿子整顿京营,得罪了勋贵们,一旦儿子坐了这帝位,能得到勋贵们的支持吗?</p>

没有勋贵们的支持,帝位能稳固吗?</p>

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整顿京营,唯独太子不行。</p>

崇祯定了主意,站住脚步:“不准!京营之事,你不要插手,朕自有处置。”</p>

意思是,朕会找其他人处理此事。</p>

朱慈烺心中一沉,赶紧拱手:“父皇,京营积弊良久,利益盘根错节,儿臣身为太子,尚恐不能压制,何况其他朝臣?</p>

除了勇卫营,京营十二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五万都不到,</p>

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的老弱病残,空占名额,耗费钱粮,多拖延一日,国库便要多支出一日的钱粮,</p>

因此,整顿京营,非儿臣莫属,给儿臣三个月,儿臣定让京营焕然一新!”</p>

“不要说了,下去吧。”</p>

崇祯却不听,在几案后坐下,摆摆手。</p>

没办法,朱慈烺只能退下,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p>

等朱慈烺走了,崇祯放下手里的奏折,望着朱慈烺离开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儿长大了啊……”</p>

崇祯笑了,太子睿智康健,大明中兴有望啊。</p>

可是,太子,国之储君也,未来要继承大统,讲究天地人和,这种有碍人和的事情,找一个朝臣做就好了。</p>

宫外。</p>

朱慈烺并没有走,他在门外候着,皱着眉头,一脸忧色。</p>

请父皇起用孙传庭只是他的起手式,整顿京营才是他的重中之重!</p>

京师三大营是北京城防的根本,但京营兵糜烂已久,毫无战力。</p>

前世的历史里,李自成兵临城下,几乎没怎么费劲,就攻破了北京城。</p>

这一世要想避免历史的悲剧,就必须整顿京营,将京营变成一支忠于朝廷、敢杀敢冲、一往无前的劲旅。</p>

再配合城墙上的红衣大炮和最新式的燧发枪,不管面对建虏还是李自成,北京城都固若金汤。</p>

北京城稳了,大明也就稳了,朱慈烺和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自然也就稳住了。</p>

但练就一支精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以戚继光那样的不世名将,练就一支如臂使指的精兵尚需要一年。</p>

而现在距离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一天都耽搁不得了。</p>

但父皇偏偏不准,这可怎么办?</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