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人老成精(4k)(1 / 2)

第307章 人老成精(4k)</p>

此次胥吏改革事件,李善长确实站在他朱元璋的对面。</p>

可朱元璋心中清楚,李善长坐在中书省左丞相那个位置,有时候不得不这么做。</p>

当日在太和殿上,李善长也的确言语无状,当面得罪他了。</p>

可这些小事,与他对大明的贡献相比又算得了什么。</p>

以朱元璋与李善长的情谊,又怎么可能因为李善长当面顶撞他就要处理他。</p>

朱元璋想要收回士大夫的权利,甚至是为进一步收回相权做准备不得不这么做。</p>

今儿,李善长主动退了。</p>

朱元璋也卸下了以往对他的防备,换上了曾经打天下时,君臣二人初相遇时的真诚。</p>

“善长啊,过去柱国大臣要请辞归养,皇上定要再三挽留,你说咱俩有这个必要吗?”朱元璋将李善长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开口笑道。</p>

李善长口中胡惟庸的种种缺点,在朱元璋看来都不算什么。</p>

首先是利用反话成功让胡惟庸上位,胡惟庸不得记得他一辈子好啊。</p>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没有回话。</p>

李善长这一番操作可以说是天秀。</p>

“善长啊,你走了之后,谁可以接任伱的位置?”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p>

“杨宪!”</p>

“咱有几个人选,你帮忙掂量掂量。”</p>

学生与老师,军与臣。</p>

而且因为锦衣卫的原因,他对此更加深信不疑。</p>

俩人此时的关系,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p>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对于汪广洋的看法,他和李善长一致。</p>

朱元璋很快便又是恢复成他洪武大帝的姿态,因为接下来他要办的事情,事关大明江山社稷。</p>

“那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他怎么样,他还是你的学生?”朱元璋开口问道。</p>

但二人的这份真,仅限此时此刻。</p>

毕竟放牛娃出身的他,之后又是当和尚,又是当乞丐。</p>

当时朱元璋聘请李善长为自己的老师,为他恶补知识。</p>

“谁?”</p>

听完李善长这一番话后,朱元璋心里直接定了胡惟庸。</p>

李善长此时的神情状态也是异常轻松。</p>

他笑着连连摆手,说道:“没有,没有。”</p>

“吏部尚书,汪广洋怎么样。”朱元璋想了想,开口问道。</p>

自己归养了,中书省的大拿是自己的门生,以后自己万事方便。</p>

“陛下可千万不要用他啊。”</p>

这不正是他想要的吗。</p>

“陛下,胡惟庸更加不行。”李善长摆了摆手,坚定道。“正因为他是我的门生,我才更加了解他,这小子虽说才华气量都够,但此人心性暴躁,办事不计后果,功利性太强,刚愎自用,恩怨必报。他做个辅助大臣蛮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国大位上,早晚会翻车。”</p>

“是,陛下。”李善长开口回道。</p>

“好,那么咱就准备卸职归养。这张士诚啊,当年在杭州有一座吴王府,不次于乾清宫,咱那,现在就赏给你了。”朱元璋开口道。</p>

当时在定远。</p>

“臣叩谢天恩!”李善长起身,跪地大声道。</p>

朱元璋如今这一手好字,李善长是有大功劳在的。</p>

此时此刻。</p>

“臣心里有一人选,足以担当相国大位。”李善长开口道。</p>

他们一个是真心赐,一个是真心谢。</p>

李善长摇了摇头,几乎没有思索,便开口回道:“汪广洋偏狭浅薄,六部堂官已经是他的极限,能力是有一些,可放在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是大大不合适。”</p>

如果是像杨宪那般完美的家伙上台,这个相权,他日后还怎么收回?!</p>

因为胥吏改革一事,李善长与胡惟庸交恶一事,满朝文武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知道。</p>

朱元璋这句话发自肺腑,并没有用任何帝王心术。</p>

加入义军之后,又是刀光血影,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p>

“起来,起来。”朱元璋亲自上前将李善长扶了起来,开口道。“还有啊,你不用多想,咱给你这座吴王府,不是想要把你拘在杭州。啥时候想咱了,想京城了。你就回来,咱陪你喝茶聊天。”</p>

一個是学生真心求教,一个是先生真心赐教。</p>

虽然没能给李善长封王,可也给了他一座王府,算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补偿。</p>

李善长开口道:“杨宪带兵打仗能力不输徐达,治理国家能力胜过微臣,心计谋略则是青出于蓝,比当年的伯温兄还要强。各种奇思妙想,新奇发明更是前所未有。这样一个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国士,微臣实在想不出,相国之位除了他还能有谁能够胜任。”</p>

退一万步说,倘若胡惟庸日后真的出事了,我李善长当初可是反对他接任的。而且我们师徒之间也是早就已经划清了界线,满朝文武都能作证。</p>

自然也就没了所谓的推举之罪,胡惟庸真出事,也牵连不到他。</p>

而且到了最后,李善长也不忘恶心一下杨宪。</p>

虽然他嘴上说的都是对杨宪的赞扬,这些也确实都是事实。他就是要把这件事拿到朱元璋面前,他了解朱元璋。等于是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一颗刺。</p>

他口中的杨宪越完美,朱元璋心中的这枚刺就埋得越深。</p>

朱元璋在的时候,或许不会如何。</p>

因为朱元璋自认为能够镇得住杨宪,这是洪武大帝对于自己的自信。</p>

可要是哪一天朱元璋要走了呢?</p>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难说的很,朱元璋今年毕竟已经五十岁了。</p>

李善长这一番话,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p>

人老成精,说的就是这种人。</p>

中书省。</p>

李善长擦着书案,眼里尽是不舍。</p>

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工位,最后什么都没有带走。</p>

只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留给胡惟庸的话。</p>

走出屋子时,外头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站满了院子,独独少了胡惟庸。</p>

“属下拜送相国!”</p>

看着中书省全体同僚自发地为自己送别,李善长眼里不由得含着热泪。</p>

李善长在位的这十年时间,小受小贿肯定有,但是凭借他的小心谨慎,大的政治错误没有犯过,所以在众臣心里的威望极高。</p>

他站在原地,抖了抖身上的衣服,朝着众大臣,回礼,一揖及地。</p>

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p>

此时此刻,胡惟庸只能是在屋子里,默默为自己的恩师送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