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番外·扶贫(2 / 2)

他就是回来和父母说说话,这些话没法和寇小英说,她本来就压力很大了,他再说这些,她可能要崩溃。</p>

杨光霁夫妻俩一齐撇嘴。方法不对还接着干,这怕不是个傻子吧。</p>

杨光霁说道:“我正好闲着没事,我跟你去一趟吧。”</p>

想了想,他又找了常自力、沈惟止和卢延之,大家都闲着呢,就算干不成事,就当去看看西北风光了。</p>

几个老头一拍即合,带着自己的警卫员和内勤,跟着杨培林去了大西北。</p>

等到他们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杨培林家的时候,杨光霁跟杨培林说:“以后你别回去了,有空给我们打个电话就行,就算不打我和你妈也不挑你们的理。”</p>

回去一趟太不容易了。</p>

杨培林:“……”</p>

常自力说:“我小的时候,我老家的日子也比这里好过。”</p>

几个人在附近转了一大圈,考察了近两个月,觉得这扶贫工作是当真不好做,哪儿哪儿都要改。要修建水利设施,要涵养水源,要发展工业,要发展教育,还要修路,先干哪个,后干哪个,具体该怎么干,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p>

而且,这个地方就算修建水利从外面引来了水,如何防止水分蒸发也是个大问题。</p>

以他们的眼界和心性都觉得头大,更别说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了。杨光霁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对他和寇小英说:“你们俩辛苦了。”</p>

杨培林还好点,寇小英差点当场哭出来。十年了,别说别人了,她自己都对自己失望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几乎磨得一点都不剩。幸好,丈夫的家人来帮忙了!</p>

杨光霁几个人也觉得为难,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向最聪明的人求助,问题就给到了宁安和沈言殊。</p>

那时候,他们俩正忙着航空母舰的事。</p>

俩人抽空看了看老爷子们亲自写的调查报告,综合考虑了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制定了一个《脱贫攻坚计划》,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p>

四个老头对这事极有兴趣,他们结束了自己悠闲的退休养老生活,全力投入到了大西北扶贫工作中。他们甚至求助到西北军区,当地官兵在兴修水利、修建坎儿井、植树造林、修路等方面帮了大忙!没有他们,这事很难做成。</p>

已经颇有财力的常至捐了不少钱。</p>

宁安和沈言殊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忙说了话,国家给那边做了一些资源倾斜。</p>

沈令仪和沈灵均跟他们开玩笑,说他们这也算是“以权谋私”,国家贫困的地区不止这一处,怎么就偏偏是这处得到最多关照呢?</p>

沈惟止跟她们说:“别着急,能力有限,一处一处来。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我们不是为了帮助你们杨叔叔和英子姨,是为了帮助大西北的人民。”</p>

千禧年之后,西北的扶贫攻坚成果显着,留下杨培林和寇小英在当地继续巩固成果,常自力他们就转战其他地方了。</p>

这几年的时间里,因为四个老头几乎手把手的教,杨培林和寇小英也跟着学到不少,成长很快,把他们留下来守成,应该是没有问题了。</p>

后来,四个老头成了赫赫有名的扶贫名人,成了感动华国年度人物。</p>

再后来,宁安和沈言殊闲下来之后,还去西北旅行过,那个地方已经大变样了!</p>

杨培林和寇小英在那里忙了一辈子,俩人没有要孩子,终生都奉献给了大西北。</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