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不少境界不低的儒生,如东楼晦般,细细回想自已的一生时,眼中不禁出现震惊之色。</p>
似乎自已,还真踏入了虚圣所言的诗、礼、乐三大境界中。</p>
这让他们瞬间便认同了虚圣的说法。</p>
“或许人之一生,便是诗、礼、乐三大境界。”</p>
在二十七书山里,有老儒生如此说道,希望能够从诗、礼、乐三大境界中,寻找到自已破境之路,“可吾蹉跎大半生,却还在诗境中打转,难以踏入礼境中……”</p>
“由诗境入礼境的关键是什么?”</p>
在儒家弟子中,不少人在自问,可惜谁亦没有答案。</p>
不过,却越来越多的儒生,认同了封圣所言之诗、礼、乐三大境界,欲要以诗、礼、乐三大境为突破口。</p>
“敢问大仁主,可是认同封圣所言之诗、礼、乐三大境界?”在大仁宫里,不少儒家弟子在询问。毕竟虚圣所言的三大境界,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般,让他们难以抵挡。</p>
“敢问大仁主,何是诗境,何是礼境,何是乐境?”</p>
“敢问大仁主,诗境可是无杂无念?”</p>
“敢问大仁主,诗、礼、乐三境之后,可是圣境?”</p>
刚从圣殿回来的大仁主,亦听说了人生三大境界,看着大仁宫内的儒生,便微笑道:“当诸位读尽天下之诗,习尽天下之礼,悦尽天下之乐,便可知何是诗境,何是礼境,何是乐境。”</p>
“读尽天下之诗?”</p>
“习尽天下之礼?”</p>
“悦尽天下之乐?”</p>
大仁宫内的儒生皆是一愣,便有儒生站出来道:“天下之诗何其多,如何读得尽?天下之礼,何其繁,如何习得尽?天下之乐,何其众,如何悦得尽?怕是穷一生之力,亦难以读尽其中一境,何况是三大境呢?”</p>
不少儒生闻言,皆是点头认可。</p>
诗,狭义是指《诗经》,但虚圣所言之诗境,又岂会单单是指《诗经》?倘若,诗仅是指《诗经》,礼仅是指《礼经》,乐仅是指《乐经》,怕是世人早已经达诗、礼、乐三大境界了。</p>
虚圣所言之诗、礼、乐,既是指《诗经》《礼经》《乐经》三经,但又不仅仅是指《诗经》《礼经》《乐经》三经。</p>
“大仁主,如何才能读尽天下之诗?”又有儒生询问。</p>
毕竟,读尽天下之诗,乃是不可能之事。</p>
众儒生都好奇看着大仁主。</p>
大仁主沉吟一下,便道:“一诗通,万诗通;一礼通,万礼通;一乐通,万乐通。如此,便可读尽天下之诗,习尽天下之礼,悦尽天下之乐。”</p>
“一诗通,万诗通?”</p>
众儒生听到皆是思考起来。</p>
不少天资聪明的儒生,听到大仁主之言,犹如醍醐灌顶般,顿时茅塞顿开,满脸的喜悦之色。</p>
“大仁主所言,便是一法通,万法能?”</p>
有儒生激动问。</p>
大仁主听到有些诧异,便看向那儒生,满脸赞赏道:“孺子可教。”</p>
至于大仁主,为何认同封青岩之言,因他亦踏入了诗、礼、乐三大境界中。不过目前,他只是在礼境中,似乎快要触摸到乐境了。且,只要他踏入乐境,则有机会触摸到圣境。</p>
至于乐境之后,是不是圣境。</p>
他亦无法肯定。</p>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乐境之后便为圣境,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乐境则包含了一部分的圣境。</p>
……</p>
诗、礼、乐三境。</p>
在短时间内传遍周天下。</p>
不管是各诸侯国,还是各大教派,皆引发了大规模的热议。</p>
有人认同,有人否定,各有论据。</p>
而儒家持认同态度,并着手去研究诗、礼、乐三大境界,希望从中寻到成圣之秘。</p>
这时,封青岩的意识,再次回到城隍府,并招来了图央。</p>
自从回到葬山书院,他的意识会每隔几天,便回到城隍府一次,管理城隍府的事务。</p>
“拜见府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