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论国债(1 / 2)

明末求生记 名剑山庄 1609 字 9个月前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论国债</p>

张轩说道:“钱不够,难道不能发债?”</p>

“陛下万万不可。”张质说道:“前番三百万国债,已经惹得人心惶惶了。再行摊牌,恐怕又损陛下之圣名。”</p>

张轩目光一扫,却见卫王袁时中,也是悄然不语,一副没有听见的样子,就知道在这一件事情之上,恐怕这些勋贵对这一点也是赞成的。</p>

没有足够的分销渠道。张轩发行的所谓国债,根本不可能有小面额,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买到。能买到国债的,只有那些大富商,有家底的人。</p>

所以张质将这一件事情,直接定义为摊牌。</p>

也就是说,所有的卖国债的人,根本没有想过要朝廷还。</p>

既然他们是这个想法,对朝廷要发行国债,却是肉疼的很。</p>

勋贵也是如此。</p>

大夏的勋贵虽然都是爆发户,说起来手中的积蓄也不少。</p>

在这乱世之中,手头有兵,即便是想没有钱,都不好办,而且张轩对这些大夏勋贵待遇也不错,年俸可能给的少了,但是将南京,西京附近很多良田赐给他们了。如果说手头可花的钱,说不得比张轩好要富裕一点。</p>

故而上一次,张轩发行国债的时候,就已经想从他们手中借一点钱出来。只是征台之战,关乎郑家的利益,所以郑家几乎全包了。</p>

也是张轩不想第一批国债全部被郑家拿下来,也是想让国债这个观念流行开来,故而才留下一部分,让江南大户购买。</p>

张轩说道:“国库之中,可以周转的资金有多少?五十万两够吗?”</p>

姚启圣说道:“勉强够。”</p>

张轩听姚启圣的话音,就知道一定是够的。姚启圣向来为他自己留有余地,不会将话说满而已。</p>

“先将这批国债还了。”张轩说道:“闽国公那边不用管,先清理这边的。”</p>

姚启圣听了,立即明白说道:“陛下的意思是立信于天下。”</p>

“朕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张轩说道:“但是朕却没有一次要摊派的意思,在朕看来,朝廷的信用,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朕岂会本末倒置?”</p>

“而今不过是国家钱粮吃紧。借民间钱粮一用,将来定然是会归还的。”</p>

“姚卿,你作为朝廷财相,难道连还清这一点点钱的信心都没有吗?”</p>

姚启圣听了张轩的话,立即说道:“臣虽然愚钝,但是这数百万元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算不了的。”</p>

“陛下清丈田</p>

亩之事,成果卓然,臣敢肯定,在昭武四年来说,国家岁入在五千万之上。这还不算铸币的钱息,积累三五年,就有北伐之资了。”</p>

张轩说道:“如此不是很好吗?国家用度短缺,一般要加税,但是一旦加税,民间不堪重负,何如如此?”</p>

张质说道:“陛下名为继承,实为开创,太祖先帝建基日浅,不过承明制度而已,本朝家法祖制当以陛下为始,陛下当思长远。”</p>

“动则借款,朝廷固然可以还清,但是后世子孙见状,恐有奢侈之意,尽委之借款,聚集民脂民膏在手,据而不还,臣恐怕后世天下之烽烟,必启端于此。”</p>

“故臣请陛下慎重为之。”</p>

张质的话掷地有声,让张轩听了,也挑不出什么错来。</p>

金融上的创新,从来是有利有弊。</p>

国债让中央有了一个更容易的从民间收刮钱财的方式。张轩作为开国之主,一切作为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大夏皇朝,就好像是朱元璋的行政思想影响了大明三百年一样。如果有将来的皇帝效仿张轩如此大手笔的借钱,最后不还怎么办?</p>

说实话,在张轩看来,这些样的事情将来定然会发生的。即便是强大如美国也要面临债务违期的窘境。</p>

但是张质说的不错,既然知道有这样的风险,就不能为后世做个坏榜样。</p>

“陛下,军费之事,还需听一听滇王的意思。”张质说道:“等滇王的消息过来之后,再决断不迟。”</p>

“好。”张轩说道:“不过先期三十万两,要先拨过去,令湖广筹备物资。不得有误。”</p>

“是。”姚启圣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