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大顺东王</p>
祭天过后,群臣进了襄阳朝贺。</p>
朝贺之事,也就不细细讲了。无非是李自成坐在龙椅之上,接受下面的朝拜。</p>
朝贺之后,就是张轩最关心的事情了。</p>
一个太监开始在上面念起了圣旨。</p>
“建大顺为国号,改今年为永昌元年。”</p>
对别人来说,是新消息,对张轩来说,并不新鲜了。不过是提前了一年,不,应该是提前了几个月,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提到了崇祯十六年四月初一。</p>
也算是张轩这个穿越者对历史的修正。</p>
甚至张轩到了这个时代,才了解一些内幕。</p>
李自成为什么建号大顺。是因为一则故事,高庙(即明太祖朱元璋)尝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高庙遂以书手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p>
这一则类似于预言的故事,在明代广为流传,就如同十八子主神器一样,故而李自成要以大顺为号。</p>
不过,张轩也冷静的意思到一件事情,天下大事从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李自成没有在襄阳火并了罗汝才,而是以登基称帝一事,来裱糊义军之间实质分裂的事实。</p>
所影响的绝不止是一发而已。</p>
未来的历史,绝对不会想历史书上写的那样。</p>
或许大势还有相同之处,但是细节决然不同。</p>
张轩在明代生活越久,越明白一件事情,很多时候讲历史大势根本没有用,因为每个人都活在历史的细节之中。</p>
细节变动,人都死了,讲大势有什么用。</p>
“封牛金星为丞相,总理六部-----”这是闯营对文官的封赏。</p>
张轩听来,李自成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朝廷,六部尚书一应具全,不过倒是有一点点奇怪,李信没有算到文臣之中。</p>
“封刘宗敏为制将军,掌管中权亲军,封刘芳亮为制将军,掌管左营,封刘希尧为制将军,掌管右营,封袁宗第为制将军掌管前营,封李过为制将军,掌管后营,亦封贺锦为制将军。”</p>
张轩只听到这里,剩下的没有细听。</p>
其中必须重视的两个人刘希尧,与贺锦,他们两个是原革左五营的首领,张轩本想拉拢他们与曹营一起离开的。</p>
但是看来闯营下手更快。</p>
不过,张轩也对高一功有一点不平,他居然没有挂上制将军之衔,出了什么事情了。</p>
随即张轩摇摇头,闯营的事情与曹营关系不大,马上就要离开襄阳了,管那么多干什么吗?</p>
“封罗汝才,为大顺东王,征东大将军,开府持节,先斩后奏----”</p>
张轩没有听闻,就已经皱起了眉头。</p>
“李自成好生小气。”张轩心中冷笑。</p>
东王是什么王啊?有怎么封王的吗?</p>
当然了太平天国是这么封的,但是太平天国在正统士大夫眼中,不过是一个草台班子而已,之前的正统朝廷,那一个是用东西南北来封王的。</p>
要么以国号,秦楚赵晋等等</p>
要么以地名,南阳,汝宁,等等。</p>
根本没有以东西南北来封的。</p>
即便李自成不懂,李自成身边的人能不懂吗?这纯粹是在恶心人。</p>
“张将军还不上前领旨谢恩。”太监提醒道。</p>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张轩。</p>
张轩很想当场封还圣旨,给一个脸色个李自成看,不过,他也知道此刻不是发作的时候。暗道:“罢罢罢,襄阳本就不是久留之地,这个王号,也不过是暂且用之而已,等一两年之后,想称王就称王,想称帝就称帝,也不用看李自成的脸色了。”</p>
“臣代东王殿下领旨谢恩。”</p>
见张轩安安静静的领了旨,李信心中暗出一口气,也觉得李自成做事太小气了,本来想封罗汝才为吴王。但是牛金星说是当初明太祖登基之前的封号。李信又想以罗汝才的家乡封罗汝才为秦王。牛金星又说是当初李世民的封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