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老当益壮廉颇(1 / 2)

廉颇一生征战数十年,败齐破燕,武功赫赫,威震中原。</p>

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坚强防守,硬刚二十万秦军。</p>

后赵孝成王中秦国反间计,廉颇被赵括取代,致使四十万赵国士兵被秦军坑杀。</p>

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将领,他与蔺相如演绎的将相和事迹,成为后世用以传颂团结和睦的重要题材。</p>

然而这样一位忠君梗直的爱国将领却在生涯后期卷入权力斗争,被迫离开赵国,最终辗转各国,客死异乡。</p>

“赵惠文王十五年,齐国灭宋,取得淮北地区原宋、楚土地。”</p>

“形成对三晋和楚的直接威胁,秦也感到不安。”</p>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统帅,率领燕、秦、韩、赵、魏等五国联军。”</p>

“以燕军为主力,进攻齐国,史称五国伐齐。”</p>

“赵惠文王十六年,为借机扩大战果,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p>

“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p>

“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率军向东攻打齐国,并且摧毁其中一军。”</p>

“在与齐国接续作战过程中,廉颇的勇将威名逐步建立。”</p>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p>

“由于秦国强大,赵惠文王心生畏惧,不敢前往。”</p>

“廉颇与蔺相如均认为,如果不去赴会,则表明赵国孱弱。”</p>

“于是,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前往渑池。”</p>

“廉颇则率领赵军送到边境,与赵惠文王分别时表明。”</p>

“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返回,则立太子为新王,断绝秦国的奢望。”</p>

“由于廉颇陈兵边境,和蔺相如形成一武一文的态势,从而保障渑池之会的顺利开展。”</p>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颇攻占魏国的畿城。”</p>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攻克魏国的防陵、安阳。”</p>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赵爆发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召廉颇询问是否可以援救阏与。”</p>

“廉颇和乐乘皆称难以援救,赵惠文王遂派遣赵奢领兵救援,大破秦军。”</p>

“秦国在阏与之战失利后,返回进攻魏国几地,廉颇救援,亦是大败秦军。”</p>

“赵孝成王四年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将,进攻上党,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向赵国投降。”</p>

“赵孝成王六年,由于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p>

“于是赵国派廉颇率军驰援,秦赵两军对战于长平。”</p>

“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p>

“赵兵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p>

辛弃疾: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出生于赵国贵族家庭。</p>

廉颇年轻时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p>

赵国军队在这位一代雄主的带领下,成为唯一能和秦国一较高下的硬核部队。</p>

廉颇身为王室成员,受到尚武文化熏陶,对领兵治军几乎无师自通,很快就能独当一面。</p>

赵惠文王亲政,廉颇继续受到重用。</p>

燕国大将乐毅率燕、赵、楚、韩、魏等五国联军伐齐,赵国派出廉颇领军配合乐毅。</p>

此战虽然是廉颇第一次独立对外大规模作战,但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和军事才能。</p>

他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p>

廉颇凭此战功被拜为上卿,跻身赵国军事决策层。</p>

就在廉颇春风得意时,突然杀出了一个蔺相如。</p>

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机缘巧合被推举到赵国权力核心。</p>

起初,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派人写信。</p>

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宝玉,赵惠文王不忍割舍,但又需要向秦国解释。</p>

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被缪贤推荐为使者出使秦国。</p>

而蔺相如也不负所望,出色完成任务,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好戏。</p>

秦昭襄王又要与赵惠文王在渑池议和会盟,但昭襄王是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物。</p>

早在二十年前,秦昭襄王与楚怀王面谈,就曾把后者扣留不放,当做人质,狮子大开口进行勒索,要求割地赎人。</p>

而楚怀王本人却始终未能回国,最后落得个客死异乡的结局。</p>

所以赵惠文王害怕重蹈覆辙,不敢会盟,最后经过大臣劝谏。</p>

赵惠文王勉强同意,并由蔺相如陪同前往,廉颇领兵送至秦赵边境。</p>

渑池会上,蔺相如不卑不亢的与昭襄王周旋,强硬回击昭襄王施展的种种手段。</p>

不仅使赵惠文王全身而退,还极大震慑秦国这些王公大臣。</p>

渑池外交风波结束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p>

对于蔺相如坐火箭式的上升,廉颇显然是不服的,经常在旁人面前口出不逊。</p>

从背景上,蔺相如只是平民,而廉颇出身贵族。</p>

从资历方面,廉颇战功卓著,手握重兵。</p>

而蔺相如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快,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就忝居相位。</p>

而蔺相如对廉颇的非议却表现出豁达的一面,他不仅不怨恨,还很包容。</p>

最后廉颇愧疚之下,主动负荆请罪,上演一出将相和的好戏,两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p>

廉颇和蔺相如的根本矛盾是赵国外交战略之争,廉颇是贵族出身,嬴姓,秦赵本就是同门同种,赵国王族内部也分为联秦派和抗秦派。</p>

毫无疑问,廉颇是坚定的联秦派,他主张连横以实现东扩。</p>

从早年率军伐齐到后来攻打燕国,足以验证廉颇的斗争立场。</p>

相比之下,蔺相如却是坚定的合纵抗秦派。</p>

他早年曾在缪贤门下做舍人,而缪贤恰恰与燕王交好,蔺相如又是他举荐的。</p>

再加上蔺相如后期在秦王面前宁死都要拼命的架势,足可以看出蔺相如代表国内很多抗秦势力的心声,政治外交路线的不同让廉颇和蔺相如势同水火。</p>

最终让两人冰释前嫌的还是幕后操盘手赵惠文王,并非出于所谓的脸面和愧疚。</p>

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武力强大,涌现出廉颇、赵奢、平原君等很多杰出人才。</p>

在当时,赵国是唯一能在军事上和秦国媲美的诸侯国,所以赵惠文王并非庸才。</p>

渑池之会后,秦国向南发展,攻下魏国、楚国等很多领土。</p>

而赵惠文王则指挥廉颇、赵奢等向东,攻克齐国济西地区,此后廉颇又攻下魏国北部重镇安阳。</p>

几年下来赵国将周边能打的都打了,再打下去就是灭国之战了。</p>

在强溱的虎视眈眈之下,赵惠文王显然不愿拿所有兵力与齐国拼命,而秦赵互为东西战略扩张的地缘阻碍。</p>

他很清楚秦赵之间必有一战,所以他在割还一部分领土后与齐国修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