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此人是何出身,文优确定此人能行?”</p>
董卓眉头微皱,显然对高顺没什么印象。</p>
李儒微微一笑,解释道:</p>
“董公,高顺乃是北军校尉,并非什么名门出身。”</p>
“不过也正因此,他虽在黄巾之乱与冀州护驾时屡立战功,却仍然屈就在校尉一职上。”</p>
“某曾经观其操演,见其治军严谨,麾下将士们斗志昂扬,令行禁止,颇有大将之风。”</p>
“更难得的是,董公兼并北军与西园两军时,如曹操鲍信等众校尉尽皆逃散,而这高顺却并未有任何不恭不轨之举,依然在军营中恪尽职守,也未闻他对朝政和董公表达过任何怨言。”</p>
董卓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沉吟道:</p>
“哦?竟有此事?此人倒也算得上忠厚。”</p>
“正是如此,高顺此人忠勇兼备,实为可用之才,此次北上,若由他领兵,阻击匈奴一事当能够十拿九稳。”</p>
董卓点了点头,又说:</p>
“若如文优所言,此人军人作风确实可以依赖。”</p>
“但是北上之人还需稽查叛党,这恐怕就非此人所长了吧?”</p>
“董公说的没错。”</p>
李儒说罢深吸了口气,抱拳道:</p>
“故此,小婿毛遂自荐,愿与高顺一同北上,保关中平安。”</p>
董卓闻言,瞳孔扩大,急道:</p>
“文优亲自前往那自然不必担忧。”</p>
“但是如今我们刚到长安,人心不稳,你若离开,又有何人可为我分忧?”</p>
自家事自家知,董卓虽然控制朝廷,有黄琬、郑泰、何颙等能臣,也提拔了如王允、杨彪、赵温、蔡邕和士孙瑞等一大票文人智者。</p>
但是,现在这么内外交困、人心浮动的时候,董卓对这些实在是都不放心。</p>
甚至,他还一度认为就是因为多带了这么一帮子干吃饭不干活的高官权贵们,自己才会处处被掣肘,以至于落到如此境地。</p>
李儒见状,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董卓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长安初定,人心未稳,确实需要有人坐镇。</p>
然而,北方边境的危机同样紧迫,不容有失,若不能及时解决,一旦匈奴大军突破防线,关中平原将无险可守,长安亦将危在旦夕。</p>
“董公,如今非常之时,必须任人唯亲方可。”</p>
李儒当即提议,将董卓的弟弟董旻还有同姓的董越和董承都大力提拔起来,让他们监控朝堂,辅助董卓掌控局势。</p>
“董旻与董承虽无军事才干,但他们一人是您兄弟与您荣誉与共,另一人也是如今时局的受益者,他们断不会自毁长城,背叛于您。”</p>
“至于董越,他本就是驻守潼关的中郎将,但如今段煨败逃,两人平级,恐怕对防守不利。”</p>
“故而董公可加封董越为将军,让他总领潼关防御,并调遣兵马,加强关防以对抗苏曜。”</p>
“如此一来,董公内有董旻与董承相助,外有我与董越为屏,只要战线能够稳住,长安局势当可稳固无忧。”</p>
董卓闻言,高兴的拍了拍李儒的肩膀,笑道:</p>
“文优,你总是能为我分忧解难,有你为婿,实乃我之大幸也。”</p>
说罢,董卓当即下令,他们四人全部封侯,委以重任。</p>
首先是董卓的弟弟董旻,拜卫将军、掌握长安禁兵,一肩挑起了城防与宫防的重任,保护董卓的安全。</p>
然后是董承紧接着就被拜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典兵事,负责禁中安全,确保刘协不会被外臣所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