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两百二十九回 打起来了(1 / 2)

某个军营的训练场,6仁正在亭中抱怀而立,荀彧则不知何时站到了6仁的身后。看了看靶场上正在试用火枪的周瑜,荀彧也不由得微微的皱了皱眉。

“义浩,你这手笔是不是太大了点?一出手就是两千二百支火枪这么送给他?”

6仁扭头看看荀彧,耸耸肩道:“孙权那头现在需要的是咱们的一个态度,所以我这里也总该有点表示才行。火炮暂时还不能给他,但先给他一些火枪,至少能让孙权这小子的心里有个底是不是?不然等北方的仗打到差不多的时候,孙权觉得他的长江天险有危险了,谁知道他会做些什么破事出来?”

荀彧想了想便点头道:“这到也是。”

6仁又耸耸肩,然后把先前放在桌案上的另一支火枪递给了荀彧道:“再说我给周瑜的是这种建安十八型的。别人不清楚,荀公你还能不清楚一八型在咱们夷州已经是什么情况?”

荀彧看了看6仁递过来的火枪就扬了扬眉,表示明白了6仁的意思。

一八型,说白了就是于6仁于建安十八年正式投产的火枪型号,就研制序列来说其实已经是第七款,但要说正式列装却还是第一款。而在6仁的心中,一八型的意义就有点像是新中国的五六式步枪……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其实在一八型正式投产并且列装之前,前面的六款就已经有过出场,像赵雨带火枪兵去菊花港的支援战斗等等,用的就是一八型之前的式样。不过前六款中出战过的火枪主要是有实战测试、收集数据的意思,因此并不是正式的枪型。这种事在现代社会中算是比较常见,而且6仁也毕竟有着自身生产力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经过多年的测试与改良之后,直到建安十八年才有这款正式的火枪投产列装。

不过说实话,一八型在6仁的军队中普及率也不高。不是6仁不想普及,而是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因此直到现在的建安二十五年,6仁海6两方面的正规军总数大概是在八万左右,但是列装了一八型的部队仍然只有两万多点。就这两万,也是分散在6仁的各个属领,属于最精锐存在。

但6仁是肯定不会满足于半前膛半后膛的“四不像”一八型。别忘了6仁可是个有金手指的家伙,能搞得到很多枪械的资料……嗯,现代的先进枪支资料可能是搞不到,但汉阳造、中正式、三八大盖、恩德尔菲这一类的却没什么问题。6仁没有去搞这些,而是整出了个一八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生产力方面的限制。

再以6仁手头上目前的生产能力,在很多工艺还没有进一步的展起来之前,仍然是继续的改良与展一八型才更合适一些,6仁对此也很无奈……

好了,不扯远了,反正到现在的建安二十五年,一八型的改良升级版二四型其实已经开始投产了。换句话说,二四型将会取代一八型,而且经过了十八到二十四这六年,6仁手上的军工厂生产工艺已经成熟了许多,二四型的产量将会大幅度的过一八型。不意外的话,二四型很可能将会是6仁正式全面列装所有部队的枪型。

再说白一点,就是一八型其实已经是6仁这里将要淘汰掉的枪型。事实上6仁送给周瑜的两千二百支一八型,就是6仁的近卫部队不久前由初期生产的二四型替换下来的。本来6仁是打算把这些替换下来的一八型送到吕玲绮那里去,加强一下吕玲绮那边的武器装备,现在碰上周瑜这档子事,就索性分了一部份给周瑜。

别以为6仁大方或是烂好人,6仁可没那么笨。之所以敢把这两千多的火枪给周瑜,一方面是在给孙权、孙尚香、周瑜的面子,另一方面则是6仁清楚以孙权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没有能力去对这些火枪进行仿制。到不是说仿不出来,而是以孙权目前的生产力绝对搞不了量产化,毕竟武器这东西如果不能量产的化就没什么意义了。

再者,淘汰下来的武器,6仁还是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卖掉的。因为6仁清楚,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都在自己的手上扣着,自己只要能保持着技术领先的地位就行。

再进一步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华夏中原与游牧民族都还有很长时间的仗要打,而让华夏中原提前掌握先进许多的火器,很有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住游牧民族的作战强项。就比如说清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的打压火器的展?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就是被火器给打怕了吗?怕这些火器会压制住清兵的强力骑兵来着。

总而言之,6仁的考虑还是比较远的,至于实不实在,这个6仁自己也说不清楚。还是那句话,6仁是人不是神,能做的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的去走,至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这玩意儿谁又能说得清楚?

————————————————————

时间是建安二十五年的九月初。

这个时候,孙尚香还在吴郡招募士卒,周瑜还在夷州与6仁扯着皮,但是在辽州这边,6仁方面与三族联军的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已经打了好几次了。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6仁方面收到三族联军准备进犯辽州地界的时候,驻守辽东的刘晔等人和驻守辽西的吕玲绮等人当然会去劝说各地的百姓撤往安全地区,以免被即将到来的战火所波及。

只是这事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却很难。农耕时代嘛,古人们的乡土情节都很重,想要他们背井离乡可不是件容易事。

相比之下辽东那边还好点,因为辽东结束战事才一年多些,辽东的百姓大多都还没从战火中回过味来,而且辽东北部的地区,如沈阳一带的农耕生产之类的都还没有恢复过来,说白了就是百姓们没啥可留恋的,所以刘晔的政令一下,大家收拾收拾就都往南面的乐浪一带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