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唐朝尚武成风,唐兵固然在骑术上稍逊于草原上的民族,但军备、士气、血性、荣誉感等等总体都在草原上的民族之上,阵仗交锋,硬拼起来,唐朝赢面是很大的。
本来掌管国库的户部尚书由于心疼银子,对于战争他向来是抱着能够外交解决的绝对不支持用兵的态度,而这一次也改支持李世民了,咬牙切齿的一副恨不得亲自上阵杀敌的模样。只因他与朝中重臣都知道,打败突厥一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后顾之忧,二来也是为了重启丝绸之路,他管天下生计,对于古丝绸之路给中原王朝带来的济经效益十分惊人,丝绸之路对于大唐的重要没有人比他更为清楚。对于丝绸之路一事他是抱着支持态度的,对丝绸之路他上记挂在心,夜不能寐,
为着当好一名出色的“大总管”,为了尽快的给大唐增加国库,近些日子也难得的关注起了军事,现在乍一听说突利有可能是第二个颉利,第二个挡着财路的绊脚石,自然恨的牙根咬地死死的。
孔颖达出列道:“陛下,天下思定,好不容易才安定了下来,咱们大唐底子太过薄弱,经不过旷日持久的战争,臣就问您一句:这场战争,咱们打得赢吗?贸然与突利夷男开战,咱们的战马、粮草是否充足?军队能否在极短时间内赢的战争的胜利?”
李世民望向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重新出列,神情十分严肃,一串串巨大的数字从他口中说出:“陛下,这对外战争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要严峻,就拿李道宗郡王这路大军来说,粮草的消耗数量更是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数余大军日耗粮约三千石,一月则九万石左右。战争期间运粮队两万多人,一月所耗之粮三万,一个月总计消耗十二万,抚恤阵亡将士、奖励将士还没有算在其中。而且李郡王是以步兵为主,要是换成了全军皆骑的虎贲军,以及庆州边军,日消耗的数量恐怕还要翻上两翻左右。还好,虎贲将军文武双全,想出了那么多的点子,不但解决了庆州大军的供给、俸禄等支出,而且还将经验传到了其他边塞。如果远征作战,如果战争持续不断,以及运粮队不断的派遣,所耗粮食更多。依照估计,若出兵二十万,且远征军半年不胜,我大唐将元气大伤。”
这数字之巨大,令人震撼,满朝一片嗡嗡之声。
李世民也渐渐露出了惊愕的神色。
户部尚书此刻提出这个问题,也并非是打算追究谁的过错。而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初唐最大的弊端就是人口少,经济农业上不来。
这是限制大唐发展的最大问题。
也是导致李世民羡慕汉武帝这个富二代的终极原因。
时下的大唐不缺雄才伟略的君王、不缺大将,随便数数都有千百名独当一面的能征善战之士,当然要说那种统帅大军,指挥若定的三军之帅,放眼初唐却只有数人。河间郡王李孝恭、卫国公李靖、陈国公侯君集以及英国公李绩,若加算上已经是皇帝的李世民,也只有五人而已。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华夏大地,人才辈出,从不缺乏统兵之将,缺的只是三军之帅。初唐时期的六人,在历史上已经是非常了得的数字了。汉武帝朝,武功盖世,但能够称上帅才的也不过是卫青、李广、霍去病三人而已。与此同时,唐朝是尚武的王朝,将士们是闻战则喜,所以说也不缺少骁勇善战的士兵,大唐唯一缺陷就是国力不足,后继乏力,而这一点又恰恰无法回避的关键的一个环节。
没有钱,还打什么仗啊!
禇遂良出列道:“陛下,我大唐国库存粮并不充足,如果又要劳师远征,这粮草能否供应的过来?此外,此战我军不占天时,不占地利,万一讨伐时出现了意外,我大唐战败,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户部尚书、禇遂良缓缓说出来的话不犀利,但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是事实!
“若不解决这些问题,贸然出兵,我大唐真的能够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吗?”禇遂良的话里别有诱惑力,只听他说道:“陛下。数千年来,大乱之后,必要大治,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个国家国运昌隆。恒古以来,莫不如此。秦末大乱,汉文帝、汉景帝免除战火,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这一片强盛的文景之治,造就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王莽乱政,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汉光武帝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才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隋朝初年,也不外如是。陛下,臣也痛恨突利的无礼,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禇遂良这番话可谓锵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说得是有礼有据,让人无法反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