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县令的笑容一僵,这话怎么接?说不忙,那他这个县令不成了没事干的庸官,说有公务忙,那他就不能陪知府的大公子了,不留个好印象,自己跑来这里干嘛?
“大公子,本官来这里,便是公务,知府大人心系百姓疾苦,来了这里后,可没少做有利于百姓民生的事。大公子,本官还是给你认细说说。你看,这梯田挖造的好吧,等开春种上水稻,可是解决了这里能种粮食的田地少的窘境。还有知府给农户们教授的提高产粮的法子,可是收获了不少土豆和红薯呢……”。
苏县令在这儿给志勤刷好感呢,如花和杨树林这边到了一处有十亩地的地头。
“县主,你快看看,这里好不容易有一块整齐的地,十亩呢,可这地却种不了粮食。”
如花放眼望着这一块整齐的十亩地,走进地里,捧起地里的一把土,仔细地看起来。
一会儿后,如花将手里的土散回地里,微微地凝眉思考着。
如果这一片的地里的土质都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一块地就都是冷水田呀!
所谓冷水田,有的地方也称为冷浆田,用现代的专业术语来说,属于土壤酸性偏高的水田。一般来说,南方的土壤大多偏酸性,其中有些酸性较弱并不影响耕种的,而另外一些酸性较强的,作物生长就比较困难,田地的单位产量会比其他的农田低得多。
从地理条件来看,一般处于背阴处、光照不足的土地,最容易出现强酸性。由于常年日照不足,这些地方的土壤温度要比向阳处的土壤低一些,冷水田一说,也是因此得名。
如花记得,她在哪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说过,早在中国民间的宋代时期吧,充满智慧的农民们就已经懂得改良冷水田的方法,那就是在田里施草木灰、生石灰或者动物骨骼的灰烬。古人对此的解释是说冷水田水质偏冷,而草木灰、生石灰等都是热性的,可以达到“暖土”的效果。
可作为现代人,那都是知道的,生石灰可以改造冷水田的原因,在于生石灰属于碱性物质,能够与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从而达到改良酸性土壤的目的。
据一些古籍记载,中国古代农民在一亩冷水田中施用100斤生石灰,可以使亩产提高20%至50%,其增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农民们还懂得,在田里施生石灰要逐年递减,待土壤的酸性基本去除之后,就不宜再施用生石灰了,否则会导致土壤板结,同样不利于耕种。
“这地有救。”如花总结了一句。
杨树林听了,立时喜形于色,他就知道,伍家的这位姑娘,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可一点都不比像他这样的种田老把式少。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