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制度规则怎么变,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用担心没有出头之日,表现在这会考之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考题。
第一场儒试是内阁拼尽全力从天子哪里要来的,众所周知,天子的全民教育不以儒学为主,新学人才在儒考方面肯定不会是传统士子的对手,新学士子的总分被拉下来,最集中的方面就是儒考,这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变相的平衡。
这次八千多名新学士子,其中大半都是新式读书人,这儒考也是为了此番乃至以后的会试不会呈现出一面倒的局面。
儒考的九门试题由主考之一的史可法亲自出题,往年的会试一般主考官只有一人,多半出自内阁或是礼部,但这次考生人数太多,一个主考不能阅那么多卷子,哪怕是被晒选过的卷子数量肯定也是庞大至极,因此此番会试的主考官高达五人,内阁当中的史可法、陈邦彦和余煌,礼部的钱谦益,钱谦益此番会试以后也将告老,可以说是本届会试已经算是他最后一次为大明发挥余热了,不过相比起,他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留下的污名,因为朱慈炯的重生,至少身后名肯定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这似乎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官员的善与恶,忠与奸,很大一部分体验在制度,为什么大宋崖山之下,十万官民浮海同殉?因为大宋对官员尤其是文官太好了,好的过分,这些士子走向官场以后,很容易对大宋产生归属感,又因为工资福利待遇优厚,杜绝了一部分贪念不是很大的官员走上贪腐之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官场气氛和社会氛围,大宋在蒙古铁蹄下碎灭,官员理念随之破灭,为之同殉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大明,同样是饱读圣贤书走上官场的读书人,为什么大明亡的时候,为什么面对李自成乃至异族的时候选择跪舔奉迎新主?看看洪武皇帝对官员有多苛刻,以百姓的生活水准稍微提高一些去给官员发放工钱……一个地方官员靠那么一点俸禄要养家养幕僚,还要养非编制内的吏员,还有迎来送往……
甚至可以说这是朝廷逼着他们贪,而贪欲的口子一开,想收可就难了,朝堂上下贪腐成风,官场风气直接就烂到了骨子里面,一代名臣徐阶家有田产数千顷,治世良相张居正身家豪富,回一趟老家都是几十人抬的大轿,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他们能不贪吗?不贪怎么活?朱洪武那么狠,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塞草,可天地下的贪官污吏又少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