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科举货币产业(2)(1 / 2)

明末皇太子 酒司令 1078 字 10个月前

内阁五位阁老捏着鼻子认可了天子对于科举的改革措施,不认可不行呐,天子一日不同意科举,就算违背天子意愿开了会试又能怎样,殿试的时候天子若是执意不出现,谁来定甲谁来赐予新科士子进士身份,内阁还是礼部?谁敢这么做就是欺君罔上,是谋反!

改革后的科举会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史事、历代政治举措得失五道,考试时间三天,考完以后考官阅卷五日,淘汰掉其中论证大失偏颇者,但是各代理政之所以有党争的存在,一是党同伐异,就如唐时的牛李党争和明代后期东林党大肆排除异己就是其中的典型,另外一种则完全是政见不同,北宋时期的新旧之争便是其中的代表。

阅卷官对于考生的答卷中的论证有的会颇合心意,有的则会认为是一派胡言,为了杜绝因考官一己之见而黜落考生的事情发生,每一名考生的论历代政治得失卷都必须由三名考官批阅,三名考官同时驳斥者落选,一名考官驳斥者交由主考定夺,两名考官驳斥则换三考官重审!尽最大可能杜绝考生因政见不合考官心意而被黜落的可能性。

第一场考核中出的士子,在阅卷完成公布名单的次日进行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四书义一篇,五经义一篇,考试时间两天,阅卷时间同样定为五天,按理说审阅经义的卷子是考官最为拿手的好戏,但是往日考的是八股文,格式行文都自有规范,错失任何一点被黜落都不算冤枉,但是这次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朱慈炯废了八股,给了考生行文自由发挥的余地,考官一上来未必能适应,这个适应过程就需要时间来多阅考卷,渐渐形成一种习惯。

两场考试结束,半个月的时间也过去了,看上去比往常十来天时间要长,实际却也多不了多少,因为第一次考试未能进入第二轮的考生早已该干嘛干嘛去了,坚持到第三场的差不多也就半数而已,第三场考策论,要求考生依据当前的局势对于往后的治政方针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场结束会试自然也就结束了,往常三场皆过者几乎就板上钉钉的进士,只需在殿试的时候走个过场,由天子定下名次,其实这名次也是由主考官拟好,只是交给天子宣布而已,为的是不让主考官出现门生遍及天下的情况,天子当殿宣布进士名次,美其名曰就是天子门生,和主考官无关,其实也是欲盖弥彰,官场上守望相助的最重要一股力量就是门生故吏和同年,天子门生谁能当真,犯了事指望座师、指望同年、指望同乡、指望这个那个,谁又会去指望天子……

但是这一次会试结束之后的考生还要过最后一关,殿试之时天子当殿出题,就本朝时政得失策问看法,不合天子心意者……前面三场皆成无用功,回去好好研究一下本朝时事,改年再来……

不过一位读书人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当中杀出会试,却在殿试这种原本走个过场的考核当中折戟沉沙,想想都冤枉,只怕从此留下心结也未可知,为了让天下间读书人的身心能够得到良性发展,也为了卖内阁一个面子,朱慈炯很大度的决定,但凡进入殿试,最后却未能获得进士功名的士子,一律授予准进士称号并记录在案,下一次会试的时候可以跳过前两场,直接从第三场策论开始,当然如果这一次策论没过,准进士的称号自然也就没了,再来就真得从头考起。

圣武元年九月三十,会试三场大考已然结束,前后六千三百余名举子,最后杀过三关者足足两千一百一十四人,当然这不是因为朱慈炯小小改革了一下科举制度,这进士科便好考了,而是因为在内阁的授意下,这次负责主考的三名主考官手底下松了许多……

只要不是那种文理不通、胡言乱语乃至大逆不道或者连避讳、卷面脏乱等等这种常识错误都犯了的考生,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何况天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殿试的时候还要弄一批准进士出来,手底下要是不放松一些,录取的人数根本达不到内阁定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