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强人意(1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202 字 11个月前

与以往一样,陆承启又扮起了巡考官,穿着一身官服,缓缓地步入集英殿。

陆承启选择的时间很恰当,他精准地算出了士子们的阅题时间,然后在他们落笔之后,才踏入集英殿。今时不同往日,这些士子里有人认得他的面貌,要是鼓噪起来,这考试秩序就乱了。唯有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去,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事实上,陆承启是猜对了。这些士子一个个都在奋笔直书,哪里顾及得到有什么人在巡考?

当然,也有很多人心生疑窦。这题目出得一diǎn都不“殿试”,一般来说,殿试的题目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写的,哪里会像如此粗糙,直直地问出问题来?这直来直去的题目,倒是像以往的兼经差不多;而省试时的策问,更像是殿试的题目。

心中奇怪归奇怪,但此刻不得“上请”,有什么疑问只能憋在肚子里了。幸好这题目浅显,不能“上请”也没关系,怎么问就怎么答吧!

只是一些聪明的士子就琢磨开了,五百多个精英在这里,当朝天子怎么可能会问一些这么浅显的问题?要是所有人答的问题都一样,怎么判断高低来?肯定是另有所指!再结合新政,其实也就呼之欲出了,小皇帝这是在为自己辩解,希望有人支持他啊!于是乎,这些“聪明人”就开始自作聪明,大笔一挥,什么阿谀奉承的语调,全都出来了。

陆承启慢慢地穿梭在士子中间,慢慢地看着他们的卷子,发现绝大部分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不过想想也是,这些士子,哪里有什么政治意识,大多数还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其实官场和政治,与他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以他们这样的政治觉悟,能阿谀奉承一番都算是好的了。

“差强人意啊,差强人意,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让我满意的么?”陆承启巡视了一番下来,觉得大失所望。若大顺的精英就是这样的话,他真的无话可说了。“看来真的要开始普及教育了,只是这钱是个大问题,怪不得以宋朝的富裕,还普及不了教育……”陆承启忍不住又琢磨开了,怎么才能开展义务教育。

教书育人,为一国之重。若是一个国家,大部分是文盲,这个国家就是愚昧的。一旦有人蛊惑,这些人就会成了从犯,他们偏生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陆承启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很接近。但陆承启不赞同一味尊崇古人的思想,而推崇今人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民族的思想,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只会渐渐落后。这也是为何唐宋屹立在世界之巅,而明代之后就逐渐落后的缘故。看看唐宋,文风开放,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看看明清,八股文禁锢了思想,便是偶有大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影响。最为可惜的就是王阳明心学了,这么好的学说,竟被世人所摒弃。当然了,也和当时的朝廷制度,科举制度有关,不能怪他人。

陆承启知道,科举的重要性,一个在于为国取士,还有一个就是引领思想风潮。他推崇关学,是因为关学主旨忧国忧民,值得推崇。而这个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现在追随关学的人,还是太少。但如果通过科举途径,让关学名声响彻寰宇,那关学的地位就奠定了。一家独大是不行的,陆承启能推崇关学,自然也能推崇其他学科。说不得,他还准备寻个人来做心学的代表,发展“知行合一”的心学呢!

漫无目的地在考场巡察了一番,微微地摇了摇头,这个举动落入了文彦博的眼中,他也很是疑惑:“这省元是张载,皇上却还是不满意?果然是圣心难测!”

士子五百零七人,全都集中在集英殿中,陆承启一时间也找不到几个熟识的面孔,兴致缺缺地往后殿门而去。就在此时,一个知天命年龄的官员吸引了他的注意。若是看他的官服,乃是正三品大员,便是和文彦博比起来,也不差什么。

陆承启悄悄地走过去,对他说道:“这位卿家,且请借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