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复社(1 / 1)

明末之天降神兵 面包果 3205 字 11个月前

孔家这副二皮脸,当然老早就打听到神兵卫的事迹,早就派人往天津联络,只是神兵卫几乎人人厌恶,没搭理而已,今次洪大人赈灾队伍刚进曲阜,就有孔家人来相请,说衍圣公想见见各位钦差大人,略尽地主之谊,孔丘毛海峰根本不愿去,洪承畴想推脱又不敢不去,读书人的秉性在那里,就是给个面子也要去,当下留下杜勋等人,一个人在卫兵护卫下来到衍圣公府,衍圣公孔胤植身穿二品衍圣公服等在门前,见洪承畴到来即刻施礼,洪承畴赶忙还礼,孔胤植见只有身穿一品官服的洪承畴一人前来,有些失望,不过还是满脸堆笑请洪大人进门,孔府共有厅堂楼阁四百余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占地两百四十亩,不可谓不奢华,平常人入内转一天都转不完,历朝历代都优续孔家,甚至可以让孔家仿照六部设管勾,百户,典籍等六厅,在曲阜这个地方,就是个半独立小朝廷,可惜从来就没出过啥民族英雄人物,尽出些卑颜屈膝之徒。

洪承畴虽然听孔丘他们说孔家尽出二臣的话,也不敢掉以轻心,千百年来读书人都已孔孟为师,自然内心充满虔诚,整肃衣冠先去拜偈正厅孔子画像,接着端坐大堂受衍圣公府拜见钦差礼仪,一套仪式下来,孔胤植满脸堆笑,“洪大人此次代天巡视江南,赈济各地灾民,实在是天恩浩荡,我孔府代天下百姓感谢圣上雨露之恩,也祝洪大人一路顺风,愿吾皇万岁万万岁“洪承畴亦拱手示意,他是知道这孔府家大业大,不是光一个府邸,而是控制着方圆十多万倾良田,别人可能吃不饱穿不暖,孔家可是盆满钵满,只是这一路走来,众多佃户面黄肌瘦,显是营养不良,可见平时孔家盘剥乡里,并未做到兼济天下苍生之责,心里多少有些不快,孔胤植并未察觉钦差大人的不快,还在表示孔府愿出五百两银子和五百石粮食助洪大人赈灾,洪承畴勉强笑了笑,摆了摆手,说此次赈灾神兵卫已备下粮食无数,感谢衍圣公一片好意,他代皇帝心领了,只是这捐输就不收了,还是留给你家那些佃户农夫解决温饱吧,话说得尴尬,众人听的也尴尬,洪承畴是多少受了神兵的影响,对高高在上的圣人门第少了些许崇拜敬仰,而在孔胤植看来则认为钦差大人是嫌少,不过他并不准备增加,从来只有天下读书人敬拜他孔家,没有哪个有胆子和孔府讨价还价的,理论上全天下士子都是他孔家门徒,只有恭敬的份,没有僭越的权,所以没把洪钦差的话当回事。

孔胤植接着说道此次怎么没见神兵卫几位提督大人?洪承畴说神兵卫孔大人和毛大人因为有名讳之忌,故没有前来,孔胤植不知趣,说听闻神兵大人也姓孔,想来都是一家人,怎么会路过孔府而不入呢?洪承畴脸色变了变,这孔胤植是在说神兵卫没有礼数,慢待孔家了,有心想说这神兵孔大人和你家祖宗同名同姓,来了更尴尬,而且彼孔圣人和你家孔圣人完全两样,到时只会闹出更大麻烦,说不定当场双方开火,不来才是给了孔府最大面子,他还是忍住了,这些话说出来只会引起矛盾,大明没人愿意或者敢和孔家过不去,包括他洪承畴。所以没理会,为了缓和气氛他请衍圣公允许参观一下孔府,孔胤植也没继续,就带着洪承畴四处看看,诺大的衍圣公府,光仆人杂役就不下千人,说是个小朝廷毫不为过,历朝历代恭敬有加,任其如割据藩王一般,还经久不衰,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神兵卫对这圣人全无敬意,非但毫不避讳,更是从言语上极尽讽刺,难道圣人千百年来真的错了?他不敢想也没心情多想,感觉自己只要做好本分即可,至于神兵卫如何对待天下读书人,他可不想过多参合,以免引火烧身。

孔胤植见钦差大人沉默不语,让他有心想见识一下新势力的打算可能落空,内心也有些不快,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道听说这神兵在天津等地开办学堂,尽教一些稀奇古怪的学问,而不教儒学,不知是真是假,洪承畴犹豫了一下,还是正面回答,这是真的,孔胤植愣了愣,说那皇帝为何不加以阻止?满朝官员也听之任之?对于他们孔家来说,儒学之外皆是歪门邪道,当然需要捍卫自己的地位,洪承畴苦笑了一下,”神兵卫诸人皆是化外高人,非我大明子民,只是暂借我处,皇帝特许其留驻,一如西域传教士例,故其开办学堂教授学问,我朝并无干涉“孔胤植并不打算打住,而是追问道”那为何太子及各地藩王子嗣,听说还有很多官员也去进学?“得寸进尺,这孔胤植显然接到很多士子反应,才会向钦差当面提出,这是在变相逼朝廷吗可神兵卫不是你家甚至全天下读书人逼迫就能改弦易辙的,任何普通人只要见识了神兵的实力,只有崇拜加羡慕嫉妒恨,完全没有力量可以左右他们的,包括当今皇帝,你以为只要满朝支持就可以让他们接受?以他洪承畴多年社会经验来看,就是天下全反,他们也不会动摇半分,太子及官员去学习,绝对是皇帝的妙着,今后多半是要靠神兵卫支撑,而不是那些饱学之士。

孔府一行大家都不满意,洪承畴想通了某些事,孔胤植也想通了某些事,看来这所谓神兵真的不待见我们孔家,等以后再派人前去联络再说吧,他们孔家千古以来的法门就是低眉顺眼迎合当权者,苟延残喘至今必然使出牛皮糖战术,不与朝廷作对,任何时候保持绥靖才是王道,至于什么民族大义,家国天下,百姓困苦,他们才不在乎呢,皇帝谁做都一样,都需要他们的支持。

常州宜兴县,在家闲居的原阁老周延儒自从京城无功而返后,就反复琢磨自己哪点错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问题出在送的东西上,不该硬吹牛,从目前打探来的消息看,这些市面上见不到的稀罕物件应该都和沸沸扬扬的神兵有关,皇帝肯定和他们早有联络,见识过稀罕物件,自己脑子一冲动说谎,有欺君之过,都是那个该死的周成,导致功败垂成,感觉现在想要复出难上加难。

前日复社张溥忽然来找他,说吏部员外郎吴昌时有消息传来,如今朝政被外来人掌握,内阁暗弱无力,诸多君子遭贬,还有些被胁迫学习奇技淫巧,将孔孟大道置之不顾,他们东林既然以天下为己任,觉得该协助皇帝整顿朝纲,拨乱反正,故特来找老师商量,周延儒在做内阁首辅之时对东林和这个复社并无太多好感,觉得他们结党论政有些犯忌,只是都是同朝同乡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便宜学生,原翰林院庶吉士张溥找上门来,要他复出,并说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只要他点头就可以发动,周延儒只是摇头,这张溥他是清楚的,摇唇鼓舌无人能出其右,未中举人前即做过冲击衙门纵火烧城之类的惊天大事,政治上极度狂热,总是梦想着一步登天,广收门徒,手下有大量追随者,若是被朝廷侦知自己结党营私,必然落不了好,尤其听说新任阁老洪承畴马上就要到南京,这个时候自己与复社勾连,是在自讨苦吃,所以一口拒绝了张溥。

哪知道这张溥毫无归去之意,反倒借机住下了,周延儒不知道的是,他把已有夫家的美女强行纳入府中之事都被张溥掌握,虽然豪强贵族强抢美女不是什么大罪,可这种事要是传扬出去,他这个状元出身,道德模范,学界领袖级人物的名声就必然毁了,从此就会在士林抬不起头,别说入阁,就是做普通官员都无从说起,而这个张溥又是个演说高手,手段和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当张溥第二次来拜见,隐约提到此女之时,周延儒就知道自己完了,把柄被这个疯子抓住了,不管自己内心如何厌恶这个人,今后恐怕真要听他指挥了,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此,周延儒这个官场老手被复社天皇巨星将了一军,无奈应承复出,在张溥几十万两募集银子的操作下,顺利成为大明首辅,并在张溥的指点下启用了一大批东林骨干,可惜于事无补,大明此时已病入膏肓,一帮书生印证了一句空谈误国的老话,而这个张溥下场也很惨,复出后周延儒对于张溥挟持自己怀恨在心,暗里唆使吴昌时下毒,一次张溥与吴昌时等人喝酒论事后,返回太仓老家,当夜毒发腹痛难忍,一命归西,时年四十岁,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

这次也和历史上一样,张溥成功控制住周延儒,回到太仓,召集复社骨干即刻发动,妄图推动内阁变动,一切都在按历史轨迹在运行,只是这一次插入了神兵卫这样一个超级变数,能不能成功,其实不在朝臣运作,而在神兵的支持与否,说实话对于穿越者来讲,大明朝廷就是天天换首辅都无关紧要,谁也拿他们不敢怎么样,即使上来的是全然反对他们的人,也不怕,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无非是短时间影响工作进度而已,对于整个穿越者的大计,根本动摇不到,所以高师成等人早知道复社在运作,却无意去阻止,毕竟是一帮手无寸铁的书生,说起来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东林误国也不是他们初衷,都是受限于当时环境认识所致,只要他们没有不知好歹冲上来,穿越者就当没看见一样,任他们去玩家家,让大明统治者自己提高认识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张溥和张采二人为主的复社,是有若干小社组成的,如云间几社,香山同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吴门羽朋社,武林读书社等十几个小社,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任务原先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为以后考场做准备,后来渐渐介入政治,欲图改革政治,提高地主商人地位利益,在江南工商业较发达的江南拥有很大的基础。成员都是青年学子,可想而知当时社会能读的起书,并能走上仕宦的基本都是家境殷实的子弟,当然反应的都是地主阶级商人阶级的诉求,所以很符合利益集团的胃口,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因此由东林党把持的明末政策,基本都是对贫民不利,对利益集团有利的东西,导致官逼之民反之,反抗起义不断,掏空了大明财政,大厦倾覆,然后被清军捡便宜,入主中原,形成了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王朝,使得中华民族科学上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最后任人宰割。

由于穿越者的到来,历史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坏的明末环境开始有了转机,众正盈朝已经成了摆设,很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事被遏制,比如清军第四次入关,张献忠屠川,李自成攻城略地,西北饥荒,基本都被穿越者当作一个个小目标被瓦解,或正在瓦解中,这次江南之行说到底就是穿越者来了解江南实际情况的,作为国家最富庶的地方,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江南都是经济命脉,全国的财政大半要靠这里,神兵卫有意推动江南的工业化,必然要面对守旧势力,扶持积极势力,而这次让孔丘毛海峰来,正是穿越者不想把时间精力过多浪费在无意义的争论上,更多以实际行动做表率。

至于这个复社,有几千读书人,如何处理本来就是个基地的小目标,张浦本人很有才华,生于官宦家庭,唯因婢妾所生,不为宗党所容,早年吃尽苦头,勤奋好学,后中进士,天启年间和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人结社,就是后来的复社,其人犹善诗词和散文,著有《七录斋集》等,善于写诗词和散文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感性,感性就好表现好冲动,对于穿越者来讲,这样一个好演讲,结党的人用现代话来说是个天生搞宣传的料,只要用的好,给他一定地位,完全可以成为大明宣传部长,所以对整个复社并不是一定要打散或者取缔,而是更希望引导,让他们开阔眼界,认识到在书本和现实的差距,激起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从而引领全国学习科学的风气,翰林院的吴伟业也是复社成员,如今也在皇庄学习新学,这就说明天下学子并非接受不了现代科学,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这次安排孔丘和毛海峰来江南,就是存了个不争论不钻牛角尖,只用事实说话,激发复社学子兴趣的用意,要是让高师成或者其他高学历者来,肯定会吵个天翻地覆,最后啥也没办成。

洪承畴一进江苏地界就停下了,再过去就是留都南京,他是真怕进南京城,里面勋贵云集,满街书生,要是被他们缠住,稍有不慎就会说不清道不明,自己这点资历在南京候补朝廷整套班子看来不值一提,都是老油条,哪个都得罪不起。

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职权有些不同,北京六部是以礼部为首,南京六部则是以兵部为首,兵部尚书还兼任参赞机务,和镇守太监加守备三人控制着整个南京运作,此时兵部尚书是仇维侦,为人还算中肯,有天生怜惜弱者的性格,只是胆子小一些,据说准备告老还乡,不想再在南京这个是非窝里混,清军南下后,他多次拒绝招揽,最后病死于家中,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历史上还是有气节的,清军南下南京勋贵们开门投降时,他悲愤无奈自缢殉国,而南京守备魏国公徐文爵就没有前两人那么有骨气了,南京有兵近二十万,面对多铎所率清军万余,投降明军四万,竟然与礼部尚书钱谦益一起率百官不战而降,拱手让出城高墙厚的南京城,成为软骨头的代表。

此次江南被持续十数年的旱灾波及,粮食歉收,原来的鱼米之乡,变得民不聊生,多数富商吝啬苛刻,对受灾民众不闻不问,官府有心救济,却因各种税赋不堪重负,无力承担,只能上表请示北京,若是没有神兵天降,这场旱灾无法收场,还会直接影响到江南漕运,致使北方得不到补充,雪上加霜,所以这次洪承畴领命赈济可以说是对江南灾民雪中送炭,一到徐州即分派各地官员就地赈济灾民,安定民心,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南京的勋贵官员早接到了朝廷消息,知道朝廷派洪承畴来救灾,更不把大量灾民放在眼里,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地主豪强宁可把粮食喂猪喂狗也不会拿出来救济的,反而都开始囤积居奇,市面上粮食价格由原来的二两左右一担涨到三两都打不住,这些奸商以往年的经验揣度,朝廷赈灾只是做个样子,虽然听说有神兵相助,可在潜意识里觉得再怎么神也不可能变出大量粮食来,所以洪承畴一拨拨粮食源源不断从水道陆路陆续分发下来,他们还是感觉不可思议,都是精米中的极品,比自己吃的还好,竟然就这样毫不吝啬地发放下来,给了难民,积压在自己手里的粮食反而觉得烫手了。

此次槽帮出了大力,原因是来的时候神兵卫就有意资助这个最大的帮派,和槽帮达成了协议,运粮价格是原来为朝廷运粮的两倍,并且规定此次任务完成后,每个参与的槽帮成员可以获得三两银子或者一石大米,为了防止底层被盘剥,又另给槽帮一万石粮食加十万两银子作为费用,先期付百分之三十作为定金,完成后全额付清,对于每户参与者可提前预支一到两石不等,所以整个因国家贫困被连累得奄奄一息的槽帮群情振奋,数千条各种船只全体出动,几乎家家都全员参加,小到吃奶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走不动的老人,全来了,因为神兵卫说了,只按人头算,有一个算一个,每人一石,只要这次任务完成,粮食就够他们吃两年的,为什么这样?其实神兵卫有自己的考量,一这个最大的组织拥有大量水手,以后无论内河航运还是海上贸易,现代人熟水性的太少,更多要招募他们,二自己的海军需要在他们中招募一批,三他们熟悉江南各处情况,轻车熟路,节省时间,四最主要的等以后大量海船造出来后,漕运就会被海运替代,提前和槽帮打好关系,必然到时有莫大帮助,五也是变相救济受灾群众,他们有了粮食必然会多少救济自己亲人一些。所以神兵卫根本不在乎是否划算,硬用银弹攻势雇佣了数千船只数万人,连漕运总督那都得到了十万银子,条件只有一个,以后神兵卫运送东西不得克扣,不得漂没,所以这次江南救灾运送粮食几乎没有出现贪污漂没之事,都给喂饱了,不需要再贪污救命粮了,扎扎实实减少了运输上的消耗,也为以后神兵卫的各项工作做好了铺垫。

钦差洪大人在徐州好几天,分派粮食救济苏北一带灾民,等到苏北灾情缓解才开始慢慢往南京走,大量粮食已经由槽帮运输到江南各地,而且都是由各处总兵派人押送,四五十万石粮食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短时间内使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饥荒大减,神兵卫又在调拨几十万石粮食过来,所以这时候对于洪承畴来讲,饥荒完全不可怕,怕的是南京大量勋贵和影子班底的态度,还有江南士绅的意见,至于孔丘和毛海峰则是毫无顾虑,高出这个时代几百年认知,对于勋贵也好富商也好,没放在眼里,可能在他们眼里,秦淮八艳都比这些腐朽吸引力强很多,所以大小事情几乎不出面,都是由满怀忧虑的洪大钦差挡在前面。

众人坐着神兵卫水泥船一过长江,南京巍峨的城楼就耸立在眼前,城门口已经排了很多人,由兵部尚书镇守太监带领诸多官员早等候多时,魏国公世子也代表其父前来迎接钦差大人,就连赋闲在家的东林大佬钱谦益也来凑热闹,他以前与洪承畴同朝为官,也算是有旧交,如今张浦在运作周延儒复出,自然方方面面需要打点,钦差大人下江南自然需要交接,就由他这个大佬出面,算是给复社打个头阵,当然他自己是不知道其中内情的,只是出于昔日同僚同乡相邀才答应出面的,复社皆是君子,别说普通百姓仰慕,就是高阶官员都必须给三分面子,所以来迎接钦差就有他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