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p>
“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p>
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p>
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p>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p>
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p>
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p>
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p>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p>
“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p>
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p>
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p>
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p>
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p>
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p>
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p>
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p>
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p>
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p>
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p>
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p>
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p>
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p>
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p>
“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p>
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p>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p>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p>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p>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p>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p>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p>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p>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p>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p>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p>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p>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p>
不服气伱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p>
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p>
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p>
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p>
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p>
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p>
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p>
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p>
倒是有人在朝堂上说过这事儿,认为有违官吏选拔标准,长此以往会破坏官吏选拔晋升体系。</p>
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p>
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p>
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p>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现实的需求面前,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p>
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p>
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p>
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p>
只能自己征辟计官。</p>
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p>
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p>
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可我们面临的问题,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p>
你们拿不出办法,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p>
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p>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p>
对于此事,陈景恪自然也知道。</p>
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p>
他是造系统的人,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p>
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p>
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p>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p>
“说白了,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p>
“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p>
“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p>
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书院。</p>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这些书院是指望不上的。</p>
只能放任地方衙门违规征辟算学人才。</p>
不过总的来说,算学吃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p>
目前真正的大事儿就是分封。</p>
报纸上那两篇文章,自然是在朱标的授意下发表的。</p>
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分封做预热。</p>
事实上,关于大分封的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去了。</p>
知道此事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p>
秘密一旦被多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p>
期间难免会有人透露出去。</p>
比如醉酒说大话,比如去青楼潇洒玩的高兴了故意炫耀。</p>
不过还好,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话。</p>
而且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都不用朱元璋和朱标出手,勋贵集团自己就会把事儿解决了。</p>
这话你也敢往外说?</p>
你丫的不想活了是吧。</p>
自己不想要封国了,也别祸害我们。</p>
在勋贵集团自己的努力下,每次有消息泄露,都很快就被压了下去。</p>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总会被有心人记下来。</p>
陈景恪看着报纸,说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两篇文章,把被压下去的‘谣言’重新炒热。”</p>
朱雄英说道:“光靠这两篇文章恐怕还不够吧,让锦衣卫也去推波助澜一下。”</p>
陈景恪点点头,对徐允恭说道:“给魏国公和梁国公传个话。”</p>
“警告勋贵们,最近一定要沉得住气,谁敢乱说话后果自负。”</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