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法会之略述(2 / 2)

“狮子会:在每年的重阳节,在开宝寺、仁王寺都有狮子会,所有的僧人坐在狮子座下,作法事讲佛法。”

“另外,禅宗每年的法会有祝圣会(庆圣寿万岁);佛降诞会;成道会、涅槃会(纪念佛陀成道);国忌会(帝王忌日);祈祷会(祈雨祈晴);楞严会(祈安居如意);青苗会(祈庄稼生长);观音菩萨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此时,万师兄强调到:“至于哪个寺庙举办哪种法会,是根据现实需要及佛教宗派而定的,不是所有法会都要举办,也不是所有寺庙都有资格举办,这个要因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大体上,比如国忌会,这种法会,在今天的中国,基本上就不需要举办了。”

接下来,就有人问法会的仪式了。因为今天的游客中,虽然以居士为多,但看完整个法会仪式的,也是少数。不要说他们,包括我,也搞不清楚,那里面的步骤及意义、名称,甚至那些拿着各种道具的僧人,究竟在里面起什么作用,也不太理解。我们要求,万师兄把仪式这一块,讲细一点。

“法会仪式。法会之仪式每视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进行之方式乃以各种法物幢幡庄严佛殿,复于佛前献上香华、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结合今天的新年祈愿法会,大家都一一对照地问了万师兄,总算把那些出场顺序回顾了一遍,知道了它们的名称及意义。他所说的几种程序,在今天的法会上,几乎重现了一遍。对于我来说,才第一次系统直观地理解了。但是,大家对于那些僧人,具体在做什么,担任什么职务,很好奇,要求万师兄说明。

“又参列法会,从事赞呗诵经等职者,称为职众。一般谓七僧系指导师(讲师)、读师(读诵经论者,与导师合称讲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华师与堂达(传达愿文者)等。凡具此等七众之法会,均称为七僧法会。此外,导师、咒愿师、呗师、散华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等合称九僧(大法会三九僧)。司掌法会一切行事之职者,称作会行事,密教则称坛行事。而梵呗、散华、梵音、锡杖等四者,合称四个法要。”

还有这么多讲究与名堂,如果不是今天听万师兄讲,我们还真不知道。万师兄跑的庙子与法会太多,再加上,他对佛学的理论研究,相当系统,加之他个人的能力与理解,所以讲得深入浅出,大家都能够明白。

有人问:“这些法会,究竟是单纯的仪式,还是有迷信特点,或者说,原来只是一些就事论事的法事,今天变成了习俗了呢?”

问这话的人,从语言使用上,就知道,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万师兄回答到:“你是要弄明白,法会的发展历史吗?”

“对”那人说到:“佛教产生于印度,我不相信,佛祖在世时,这些法会就成规模了。发展到今天,包括印度南亚及日本,法会的发展与演变,肯定各有不同,对不对?”

“当然,佛法不离世间法嘛”万师兄解释到:“比如前面我所说的国忌会,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但最近几十年,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国忌日没有了,皇帝的生死日,作为当时的法定日子,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佛教不能独立于王法之外,所以就有这国忌会。今天,我们是公民,是共和国,没有国王和皇帝,所以,这个习俗也就没有了。”

那人问到:“佛法到中国后,法会肯定也经历了演变了吧?”

“当然,佛法是用来度当时当世众生的,从哲学意义上说,有时代性,有地域性,有文化性。时代变化,佛法没有不变的道理。只要佛法的基本精神与原理没变,那么与佛的道路,就没有差别。”

这是一段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仅对他俩起作用。但周围这么多游客,显然不满意那个人,占用万师兄如此之多的时间。纷纷要求,万师兄直接上课,讲讲法会发展的历史与流传的异同。

“中国法会。后汉时即有皇帝行斋会之事。历代三宝纪卷四载,光和三年(180),后汉灵帝于洛阳佛塔寺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花燃灯。或设会讨论佛义、讲经等,以达祈福增慧之目的。斋请僧侣之法会称为千僧会、万僧会。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设救苦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帝亲自讲金字般若经。”

“此外,行于我国之法会尚有水陆会,即设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之法会;梁武帝时,始行于金山寺。放生会,乃由他处买进受捕之鱼鸟牲畜,于三宝前为其说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泽、泉池河水,此即放生会。华严会,乃讲赞

华严经之法会。盂兰盆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狮子会,九月重阳,诸僧皆坐狮子座,作法事讲说。此外,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以为弥勒下生之征,称为龙华会。”

“历年法会。又依敕修百丈清规、幻住清规等所制,禅宗例年应修之法会如下:庆祝圣寿万岁之祝圣会,纪念佛陀诞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诞会、成道会、涅槃会,帝王忌日所修之国忌会,祈求晴雨之祈祷会,祈安居如意之楞严会,祈禾苗生长之青苗会。其他尚有观音菩萨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法会程序之演变。一般较常举行之法会为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妇女法座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此类法会大多于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其进行程序,先由僧众讽诵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其后并于寺院中用斋。又有传授三坛大戒之法会,每年由各寺院轮流承办。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经藏,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三师七证为授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个月至五十天。”

“正式法会。从农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会如下:元月一日弥勒佛圣诞法会、元月九日供佛斋天法会、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法会、四月八日佛陀圣诞法会、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僧会、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萨圣诞法会、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九月二十九日药师佛圣诞法会、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法会(举办弥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法会。”

这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我们所听说过的所有法会。在人群中,许多人在议论,有人说自己某年某月参加过某庙的观音成道日法会,还有人说自己很虔诚,每年因为思念去世父母,都要参加某庙组织的盂兰盆会等。

那位先前问话的知识分子,又提高了声音。“万师兄,你还没说,其它国家的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也觉得,自己这样乱哄哄地讨论,还不如听万师兄说些干货。毕竟,没人了解过,国外信佛的人,是如何举办法会的。

万师兄在此时反而谦虚起来了:“我也没在国外参加过法会,我只是在资料上看到过,不好细讲。”

“你只讲个大概就行了。我们又不去外国参加法会,你放心。”

万师兄听出这话有点不对:“什么叫我放心?意思是,你们不到国外去印证,我就可以随便吹牛了?”

“行啦,你只要用中国话说就行。我们不懂外语。”不知哪个游客这样一说,搞得大家嘻嘻哈哈起来。

万师兄应大家的邀请,也对印度与日本的佛教法会,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印度法会。十诵律卷五载有纪念佛陀五岁时剪顶髻之般若婆瑟会。玄应音义卷十七译之为般遮于瑟会、五年一大会,意即五年举行一次之无遮大会。无遮,即不分圣贤、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国条即记载该国五年一度举行无遮大会。娑婆瑟会,则为纪念佛陀六岁时顶髻再立之集会,每六年一会,又称六岁会。此外,尚有庆祝一般人民剪顶髻之二月会。”

“摩诃僧律卷三十三则举有佛陀诞生、成道、初转法轮等法会。佛生日大会又称灌佛会(一般称浴佛节,星马一带称卫塞节),为纪念佛陀诞生之集会。菩提大会,即成道会,乃庆赞佛陀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正等正觉之会。转法轮大会,为纪念佛陀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说法初转法轮之会。另有供养佛陀弟子罗侯罗、阿难等之罗侯罗大会、阿难大会。据高僧法显传摩头罗国条载,在印度,从罗侯罗、阿难、文殊、观音,乃至经、律、论三藏及般若波罗蜜等,均设有诸种供养法会。因布施乃祈福之要道,故帝王、富豪长者,每向广大群众行施舍大会。”

此时又有游客说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不像过去了,我们当中估计也没人到那里去过。但是,想去日本的人,肯定很多,你是不是一下日本的法会呢?”

“我只能简介啊,如果你们今后去日本,看到有什么不一样,不要怪我。”万师兄这算是有言在先,然后进行了介绍。

“日本法会。宫中常修御斋会、仁王会、季御读经等。平安时代,有所谓南京三会(宫中御斋会、兴福寺维摩会、药师寺最胜会)与北京三会(法胜寺大乘会、圆宗寺法华会、圆宗寺最胜会);其他,诸大寺年中之行事,从正月之修正会、御斋会、比睿忏法、温室、布萨,以至年终之佛名会,其间尚有各种法会。”

“这些法会多为祈皇室及国家之安泰而修,采用说镇护国家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般若经等,前者于御斋会、最胜会;后者于仁王会上讲说。并且,除了临时、例时之仁王会外,亦有天皇在位中一度所修之一代一度仁王会(大仁王会)。”

“修供养经论之法会,有大般若会、华严会(知识供)、唯识会、俱舍会等。讲说经典之法会,称为讲;而后世广指讲说经典以外之法会,例如舍利讲,又称舍利会,为供养佛遗骨之法会。遗迹讲,为供养佛足石等,以示渴仰释尊遗迹之讲会等。讲说法华经之法会,一般有将八卷分八座而讲之法华八讲,或加开结二经(无量义经、观普贤经)为十座之法华十讲,以及讲二十八品加上开结二经,而为三十座之法华三十讲。”

如果不是亲自聆听,你根本体会不了,万师兄理论功底之扎实,考据记忆之强大。这是一个学霸,更是一个真正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