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第396章 第三百九十五 古代没有三包政策(1 / 2)

1558年的天变 时光的痕 3008 字 2023-08-07

最终在黄石回了东洛岛后,他也忘记了要改名的这一茬,直接就把几箱的制服拖到安如意她们面前,让她们入库了之后,再根据曾有毅提供的尺寸清单分发下去。

等这几十号的女排在仓库门前,等着认领着衣服的时候,在仓库里面也已经用几根木杆和木板搭建了几间的小房子。

“这是我给你们搭的临时用的试衣间,也就是等下等你们领了衣服之后,在这里换衣服的地方。”黄石把刚才干活的王洛宾请走之后,才面向着红儿和玲儿说道。

红儿有些奇怪,为什么首长不让她们拿了这些衣物,回自己的住处去换。

这边又听到黄石解释道,“因为这些衣服在你们试穿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有没有崩坏的线头,还有你们的尺寸是不是对的,要是不对,我还可以去退换。”

“啊,还能退换的?”显然这个大出了红儿和玲儿的意料之外,没有想到首长说过的那个“成衣工厂”居然这么好说话。

“呵呵,当然能了,就象你们的成衣铺子,可以包修、包换、包退的。”黄石笑起来,中国古代的服务业其实蛮发达的,除了大家一般能想到的杂货铺、客栈、茶楼、酒馆、青楼、赌场外,也有一些比较偏门的行业,比如现在称为“品牌时装店”的成衣铺子。

说到古代的服务业,那是从4000年多前开始的,在《周礼—东官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匠工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它的意思就是,建造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墙上各开设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街道的宽度为车轨的九倍,皇城居城中,皇城的左边有祖庙,右边是社稷坛,皇城前部为朝廷机关,后面为商市部分,朝、市每边均为百步之宽。

上面所说的“市”就是为早期的商业交易场所,由此可以看到,在商周时代,已经有专业的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洛阳、邯郸等大型商业都市和富甲一方的大商贾。

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这样的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唐朝已经对经商的人员称之为商人了,当然“商人”这个名称还有另外一种的因由。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它又称为殷或是殷商,它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它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商朝的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水陆运输行业化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商人。但是,当时却并不叫商人也并没有商人这个名称。

后来,周国的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可是周公旦对商朝余孽仍不放心,为了消除前朝的历史痕迹,他不仅将商族主要活动区域的滴河改名为漳河,还将商朝的贵族集中于一处严加管束外,并且对其善于经商的商朝遗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并只准许继续经商。

这些被集中管束的商朝遗民经商者被通称为“商人”,以便与周朝人区别开来,这显然带有轻蔑和歧视之意。可年深月久,人们慢慢忘记了商人“贱民”的含义而成为了买卖人的代称。

不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却是宋朝,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有国家的财政收入来看,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国家的财政收入,宋朝的数据是非常的引人注目,它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到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而作为另一个经常在网络上被众多的“明粉”们提到的朝代,也就是同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在隆庆5年,也就是1571年,国家岁入的白银才250万两。而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也就是1600年,岁入才400万两。

这两个朝代的数据相差之大那是令人震惊,因为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等于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两宋的不到几十分之一,可见这个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王朝是多么的虚弱。

并且真正的“士农工商”的概念也是首见于南宋文人的札记,“商”虽然排在最后,但是却是将“商业”纳入了四大本业的一种“承认”。而不同宋,明朝从一开始就对“商业”充斥着满满的“恶意”,先是“重农抑商”或是“重本抑末”,接着规定商人低下的社会等级,又接着严禁私自出海贸易,最后盐茶专卖等等。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黄石的时空门没有开到宋朝,自然不能像他在来东洛岛之前那样曾经途过福州府,在繁华兴盛的“中亭市”、“南台街”、“潭尾市”和“下渡街”四处街市逛了一圈,也算是开了眼界,这些街市头尾相联,形成一条店铺林立,人潮汹涌的10里长街。

那么他对宋代的了解除了史书上的文字,就只能通过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副伟大并且传世的画卷,给人们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在这副画卷的局部,让人们可以看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商业繁华、店铺林立的景象,其中还可以看到反映商品陈列和招牌广告的描绘,可谓描绘的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一般。

在画中过了“孙羊店”之后,两辆车放空从后街转出大路。街角有一间写着“王家萝明疋帛铺”,竖直的招牌则写着“王家萝明疋帛铺”,店内还有几个顾客,柜台上隐约见到货物和算盘。这个店铺规模虽然不大,也反映出锦帛买卖在当时已非常普及。

不过画上的这个零售店铺只是销售面料的,而主营服装成品的店铺应该还没有在宋代出现,毕竟那时的女性从小被灌输以“女红”教育,服装主要还是以自制为主,而这种形式持续到了……。

持续到了明代,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成衣铺子”,也就是从卖衣料的“布庄”延伸出来的一个服装业,它从布料的买卖到衣物的剪裁缝制,类似现代的服装店,那是一条龙的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估衣铺子”,不过它不像“成衣铺”,它里面卖得可都是旧衣服。

都是富裕的人家有穿剩下的、或嫌过时了的衣服,然后都送到这种专门收售旧衣物的店铺,由他们再转手卖给那些生活困难,并且买不起新衣服的人从中得利,这种店铺又叫“估衣行”。黄石在樟城的城关时,要给买来的小厮们定做衣物时,周明睿当时就提到过“典当行”也有做类似“估衣”的生意。

听到黄石提到成衣铺子,玲儿就点了点头,这个时代的“成衣铺子”虽然不像500年后,有个三包政策,能在产品的保用期内,有质量问题可以包修、包换、包退的,但是想来那个包修那是肯定的,至于包退,她想了下,感觉好像哪个店家会如此大方的。

红儿没有进过城,自然也没有见识过成衣铺,但是她一听说这些衣服真的能换,不由的就两眼冒了星星,问道,“首长,那什么时候都可以换吗?”

“那当然不行了。”黄石连忙摇了头,心说这得赶快解释清楚,不然等她们清洗了之后,再去找曾有毅退货,估计他就得骂娘了。

这些三包的条款内容,黄石也还记得,于是就说道,“第一条,只有在这七天之内,没有洗过的,并且衣物的尺码不合的才可以退换。”

“还有第二条就是,你们如果发现衣物上的线头开了,或者颜色不对的,有破的,或者上面有油渍的,也可以退换。”

最后一条,黄石想了一下就没有再说出来,原来那是“在购买后的七天内,第一次正常洗涤时发现服装严重脱色、变形,经检测确认后可包换。”,他认为要是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得和曾有毅退整批货了。最终在黄石回了东洛岛后,他也忘记了要改名的这一茬,直接就把几箱的制服拖到安如意她们面前,让她们入库了之后,再根据曾有毅提供的尺寸清单分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