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妧走进屋里,正看到廖太太拿出她的贺礼。
是只浅绿色的赏瓶,圆肚细口,线条优美流畅,上面绘着仙鹤衔朱果图案,仙鹤昂着脖子,伸展了翅膀,仿佛要从赏瓶上飞出来一般。
张夫人低呼,“真漂亮,是前朝定窑的吧?”
廖太太赞一声,“夫人好眼力。”
秦老夫人推辞道:“这太贵重了,受之有愧。”
“并不贵重,”廖太太笑盈盈地开口,“我家四爷买下来才花了一百两银子,说起来也是缘分。差不多五六年前的事情了,四爷去定州访友,途中打尖时遇到祖孙俩,那孙儿只七八岁,吃着吃着饭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
秦老夫人问:“莫不是羊癫疯?”
“正是,”廖太太续道:“饭馆的人都吓得六神无主,幸得四爷在书里读过,急忙把他的头歪在一边,用帕子抵住他牙齿。”
关氏听得好奇,问道:“这是为何?”
廖太太笑,“仰卧着怕口水出来呛着,塞帕子是免得牙齿咬到舌头……后来请了郎中来,直说四爷处置得好,救了那孙儿一命。好巧不巧,那家人祖上就是烧窑的,便拿了这只赏瓶要答谢我家四爷。四爷只是举手之劳,哪肯要别人东西,实在推辞不过,给了他二百两银子,那人硬又还回一百两。”
张夫人感叹道:“也是廖四爷心善,换作他人未必肯伸这个手。”
廖太太道:“咱们也都是积善人家,否则哪能这般顺遂地活?我们老太爷也常说,出门在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即便结不了善缘,也能为儿孙积福。”说罢,拊一下掌,“瞧我这嘴,说起来没完没了,十四给老夫人的寿礼呢?”
廖十四从丫鬟手里接过一个卷轴,慢慢展开,上面赫然就是楚映嫌麻烦的百寿图。
当中是汉隶写的大“寿”字,周围是九十九个小“寿”字。
难得的是各种字体错落有致杂而不乱,颇有点乱石铺街之风。
张夫人连连赞道:“这幅字真是用了工夫。”
廖十四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羞涩,“也还好,平常一直都练字,像魏碑、小篆这些还好说,有几种字体从来没写过,着实费了点心思。”
她今天梳了个十分难梳的牡丹髻,戴着点翠大花,穿件玫红底凤尾团花纹路的杭绸褙子。
容貌仍旧普通,却添了几分端庄富贵,颇有点当家奶奶的气度。
秦老夫人慈爱地拉起廖十四的手,“好孩子,让你费心了,以后切不可再这么麻烦,写字最费眼。”
廖十四笑道:“一年也就写这么一回两回,不麻烦。”
关氏和杨妧也送上各自的贺礼。
有定窑赏瓶和费心费力的百寿图珠玉在前,花饽饽和中衣就显得非常平淡无奇。
尤其中衣是用米白色细棉布做的,上面既无绣花也无装饰,反倒是袜腰处绣了对梅花鹿。
关氏不卑不亢地说:“我们山东的习俗,出门串亲戚喜欢带花饽饽,看着漂亮,吃起来也劲道。”
秦老夫人指着大寿桃笑问:“这个得有半斤多吧?”
关氏答道:“差不多八两,平常我们蒸的大馒头比这个小一点,吃的时候切成片,码在盘子里。”
廖太太笑着接话,“我们吃米饭多,很少见这么大的馒头,今儿也沾沾老夫人的福气。”
秦老夫人听着大家言笑晏晏,心里明镜儿般清楚。
廖氏母女有所求,所以既出银子又出力。
而关氏只把自己当亲戚看。
平常亲戚往来,带的都是点心茶叶等寻常物品,没有谁会动辄送金银珠宝古董玩物。
至于廖太太所谓的“巧遇”、“缘分”,秦老夫人听得多了,谁知道是真是假?
看来,杨三太太完全没有结亲的意思,也不知杨妧心里怎么想?
秦老夫人看向杨妧。
杨妧梳着双环髻,戴一对镶着绿松石的金钗,耳坠也是绿松石的,长长的链子垂在腮旁,随着她脸颊的晃动一荡一荡的,衬着那张白净的小脸越发灵动。
按照她的聪明劲儿,不可能猜不透廖家母女的心思,可她半点异样都没有。
秦老夫人无奈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