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遂“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是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私兵都是如此。
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便激化了阶级矛盾。等到明朝末年,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不堪一击,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明朝的“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和左哨、右哨。其军士除了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故称之为“班军”,就如同“轮班上岗”。
而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由三千骑兵组成,分为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神机营”,曾因用兵交址即越南,得火器之法,立营肄习而名,其下亦分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
“神机营”的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
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在洪熙时,朝廷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之“营政”。平时由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但是,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营”居中,“步兵营”居内。
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但在“土木之变”中,“三大营”主力损耗殆尽。至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并于三大营中选出精锐十万人。分成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
“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而“京营”规制至此一变,到天顺初,罢“十团营”。
成化初,复立“十团营”旧制,成化二年又罢“十团营”,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
正德初,因“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人数不够。于是,朝廷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进行操练。
从此,“两官厅”则被称为”选锋”,而“十二团营”被称为”老家”。到了嘉靖二十九年,朝廷因财政拮据而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的“三大营”旧制。
但不同的是,朝廷将“三千营”改名为“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
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隶“神枢营”。到了明朝后期,“三大营”增设“监视内臣”,营务尽领于“中官”。至于南京“京营”,永乐时设“守备官节制”。洪熙初,则以内臣同守备。
宣德末,设“参赞机务官”。景泰间,增“协同守备官”。成化末,命“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南京“京营”主要负责在大、小教场操练南京诸卫所“轮班官军”,同时操练的有“南京神机营”。
此外,朝廷又设“池河营”于江北,专城守、护陵寝。嘉靖二十四年(西元年),朝廷设立“振武营”,选南京各营锐卒及“淮安府”、“扬州府”丁壮者充任。“池河营”、“振武营”各有营兵三千。
隆庆时,为节省军费开支,朝廷罢“振武营”,但其卒仍隶属大、小教场及“神机营”。“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都是明王朝的主力军,“土木之变”后,惟景泰、弘治、隆庆和万历中后期,营务整饬,颇为振作。
此后,由于朝政**,营帅贪残无能,经费紧张甚至拖欠军饷,导致两处“京营”战斗力每况愈下。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居庸关”,至沙河时,“京军出御”,但未经战斗,仅闻炮声即溃败而归,互相踩踏自残者不计其数!故在另一时空,因“京军”积弱,使明朝灭亡。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