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名完成不仅仅意味着这艘航母与此前的瓦良格号彻底完成“切割”,还标志着这艘航母将从设备拆除、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也就是说,001舰的改造工作正式开始速冲刺,只要将早已准备好的设备装上航母,就可以投入海试了。
这个过程所涉及的设备包括各类雷达、武器、动力、生活设备,进程可快可慢,但最慢也不会超过两年。
不过,装配周期短,并不意味着装配就没有任何难度。
事实上,就在去名之后的第二天,改造才刚刚开始,深蓝16项目组,就遇到了第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就是,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的装配问题。
实际上,当初的瓦良格号采用的是蒸汽动力系统,不仅结构复杂,动力也极差。
陈念还记得,当时最夸张的情况下,蒸汽轮机需要预热长达48个小时,才能勉强驱动航母运行。
深蓝16项目启动之后,动力系统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华夏之所以要拿下马达西奇厂,目的也就在这里。
然而,仅仅解决了燃气轮机的问题还不够。
怎么把这两台功率强劲的燃气轮机装上航母,又成了问题的关键。
落后的轮机舱几乎被拆空,所有设备相当于从头来过,由于没有原始图纸,大型设备安装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船体重心偏移,导致整艘航母的平衡出现问题。
在上一世,辽宁舰其实就存在这个问题,在满载情况下,辽宁舰的重心是稍稍偏向一侧的,这也严重影响了它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
当然,上一世的辽宁舰从始至终都只是作为一艘训练舰使用,这样的下次倒是无伤大雅。
可现在,001号就不能接受这样的瑕疵了。
因为它的目标,就是奔着战斗舰去的。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陈念在内的工程师们进行了各种尝试,一次一次地调整动力舱的内部布局,陈念甚至考虑过采用发动机斜置的方案,但最终考虑到因此而带来的其他空间浪费问题,还是没有实施。
投机取巧不行,那就只好用笨办法,一次一次地不断尝试、不断改造,并且对整艘航母的重力布局都同步调整了。
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方案才最终定型,而等待许久的发动机,也装到了航母上。
试车成功之后,陈念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一关过完,又有一关。
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相控阵雷达的安装又出了问题。
001号使用的是14所最新研发的346D型数字阵列雷达,相比起346B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它的探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但体积也相应放大了不少。
这就带来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001的舰桥,装不下这块雷达。
——
并不是说在前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由于陈念前期打下的技术基础的加持,14所的研发进度比预期中要快得多。
新东西出来了,你用还是不用呢?
不用吧,总感觉又落伍又浪费。
可是用了的话,船体设计又要更改。
讨论了良久之后,还是刘老最终拍板:
要干就干彻底,要用就用最先进的!
于是,舰桥的设计和布局也随之更改,花费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雷达系统终于布置完毕。
但也正是因为连续两次在项目实施上的意外情况,预定的工期又开始不够用了。
项目组内的气氛很快变得紧张起来,不仅是科研人员、工程师,所有的基层工人也开始加班,哪怕是陈念,也能看出这些工人的疲惫。
甚至好几次他都注意到,有些工人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省了,上午的工作一结束,找个角落靠在甲板上倒头就睡,等睡醒起来之后,才随便找两个包子凑合一口,转头又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去。
这样的节奏一直要持续到晚上9点,强度高的吓人。
陈念知道这样的状况很危险,因为在他的前一世,001号航母改造过程中,就出现了多达15人的牺牲。
而这15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项目压力过大、日程安排过紧导致的意外而牺牲的。
这么下去不行。
个人的生命相比航母建成的巨大收益也许不算什么,可功利的权衡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国家。
生命,就是最基本的底线。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陈念找到深蓝16项目的项目总经理顾利冬,而一见到陈念,顾利冬也猜到了他的来意。
“陈工,您过来了。”
“是为了项目上工作强度的问题吧?”
陈念微微点头,回答道:
“这件事情必须要解决了,连续一个月高强度作业,几乎所有项目人员都已经达到极限了。”
“研究员、工程师这类脑力劳动者还好,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太大,再不想办法解决的话,人会撑不住的。”
听到他的话,顾利冬长长叹了口气。
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的神情,犹豫几秒后,才开口回答道:
“这个问题,我们也早就已经发现了。”
“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
“深蓝16项目不是其他普通的工程项目,它不仅对工人的专业性有要求,对保密性的要求同样很高。”
“能达到项目要求标准的工人本身就不多,其中还有一些被其他项目占用,短时间内我们想调人过来,根本就不可能。”
“要么我们就延长工期——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陈念的眉头皱了起来,他也知道第一艘航母的重大意义。
这艘航母越早下水,我们就能越早在海面上建立优势。
很有可能,前后只是一个月的差异,很多前世丢掉的岛屿就不会丢了。
所以,他能理解顾利冬的矛盾。
可难道因为这样的理由,就真的不管不顾了吗?
想到这里,他继续开口问道:
“除了人员补充,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顾利冬摇了摇头。
“没有了,我们所有的大型设备都已经升级,能够靠‘非人力’提高效率的方式都已经用尽了。”
“对人力透支的问题,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尽可能地提高工人的补贴和工资,另外再增加一些高营养食品作为补充。”
陈念下意识地看向窗外,而那些来自徐工的、正在不间断运转的大型设备,也印证了顾利冬所说情况的真实性。
或许,唯一的解决方案,也就只有拉长工期这一个了。
——
等等。
陈念突然心里一动,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
“大型设备”的问题确实解决了,那小型设备呢?
于是,他赶紧开口问道:
“小型自动化工具充足吗?”
陈念指的是诸如电动扳手、感应螺丝刀之类的劳动工具。
“充足,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实际上工人的劳动负荷主要来自于在舱内狭窄作业时的各项工作。”
“在那种地方,机械进不去,靠人力又的确太过困难”
“我有办法。”
陈念的眼睛亮了起来。
狭窄、大型装备无法入场、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这不就是机械外骨骼的最佳作业环境吗?
王建成的外骨骼,已经进入到最后的验证阶段了。
趁着这个机会,不正好能测试一下外骨骼的实际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