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汉王谋反(1 / 2)

<divid="tet_c">六部尚书里面,就属黄观最客气了,只是针对夷商问题,其余几个,那是毫不留情……朝廷上下,有多少弊端,他们一清二楚,现在处理起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瞧这个样子,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地方,带着大功返朝。

而刚刚执掌部务,接触权力的几个人,全都心惊肉跳,寝食不安。

诸如杨士奇,就拜见徐景昌,跟他念叨,说是六部尚书,在朝的时候,统御百官,总揽朝政。

现在出去了,依旧说一不二,权势熏天。

“定国公,有人讲蹇夏在朝则朝重,在外则外重……全然不知道通政司才是总揽朝政,那是正一品衙门,真是让人可发一笑。更有一些官吏也是这么看的,说什么国公不过是摆设。”

徐景昌笑了,“杨尚书啊,这话其实也没错。不管品级提升与否,通政司依旧以疏通政务为先,并不会具体执掌什么……如今重臣前往地方,惩奸除恶,属实是有大功于朝廷。他们有什么要求,只要合乎情理,各部必须从速处理,不可拖延。有了大功,也要及时昭告天下。若是有小人诽谤,定要严惩不贷!总之,朝廷要成为诸公的坚强后盾,不可有任何掣肘行为,你明白我的意思?”

杨士奇慌忙点头,“下官明白,定国公当真是宰相胸怀,能比肩古之明相!”

又说了几句恭维的话,杨士奇才不咸不淡离开。

他在徐景昌这里碰了个钉子。

满以为徐景昌回忌惮蹇义等人,不许他们还朝。

却没有料到,徐景昌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他是卯足力气,替几个人宣扬,毫不吝惜笔墨。

称呼蹇义为国之柱石,叫夏原吉是当世萧何。

吹捧的用词,让人都有点反酸水。

几个月下来,蹇义等人名声大振,朝野上下,无人不知。

朱棣也很关注这些事情,他趁着武英殿会议,把徐景昌叫来,其余重臣也悉数在列。

“定国公,如今重臣巡视地方,可有多少成果,可以上奏朕知?”

徐景昌道:“陛下,此番诸公是为了清查百官俸禄的问题,眼下已经清理出一千多万两的火耗,悉数纳入朝廷岁入。另外又追回了三百万石原来给藩王府的粮食。再有针对地方商税,也经行了整顿,大大增加了岁入。这些都是蹇义和夏原吉等人的功劳,臣以为应该重赏。”

朱棣点了点头,“这事先不着忙。朕问你,这些都废除了,地方官吏可是会有抱怨?通政司有什么应对手段?”

徐景昌道:“陛下,这个臣令人研究过,以京官为例,因为应天居大不易,花销太大,所以才设置了应天津贴。现在思来,一些偏远的州县,生活艰苦,日子艰难。似乎也该给外官一些补贴,让他们能够生活轻松一点。”

朱棣眉头挑了挑,沉吟再三,点头道:“可以,不过具体标准,必须交给朕过目。”

奶奶的,绝不不许你胡乱花朕的钱!

徐景昌毫不在意,甚至笑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此事正应该由陛下亲自确定,才能彰显陛下仁慈之心。”

徐景昌答应这么痛快,他是半点不在乎,朱棣想要管俸禄的事情,很快就会有成堆的公文送给他,让陛下好好研究,保证没有任何差错。

朱棣又道:“除了财税之外,还有什么功劳?”

“接下来就是官风吏治。”徐景昌道:“目前为止,臣已经收到了几十份弹劾奏疏,其中牵连的贪官污吏,遍布各省,有许多人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臣已经拟定了一份名单,请陛下御览,随后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朱棣再度点头,“此事朕也会过问的……定国公,伱还有什么事情要上奏吗?”

“有!”徐景昌道:“陛下,根据云南的奏报,他们在清理土司的问题上,收获极大,想要请陛下裁决。”

“什么事?”朱棣好奇道。

西南对于大明朝来说,一直是个很麻烦,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朱高炽去江西清查地方,就曾经在建议里面,提出参考江西的办法,整顿西南,推行改土归流。

这事朱高炽提出来,其余朝臣也有谏言。

但是当徐景昌着手此事的时候,发现并不简单。

因为在西南,很大程度上,就没有划出来国界,什么是大明,几乎是个玄学。

陶渊明说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到了土司那里,事情也差不多。

诸如云南的许多土司,他们理解不了大明朝的复杂结构,他们需要应付的只是以昆明为治所的云南省。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并且称之为“贺”。

“果然是野人,竟然不知道应天才是大明国都,昆明不过是一省都会而已。”朱棣哼道。

徐景昌反而笑道:“陛下,其实他们也没什么错误……要让这些人理解郡县和世袭土司的差别,实在是太难了。而昆明隶属于应天,他们隶属于昆明,在他们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世袭头人,一层一层,不外如是。”

朱棣想了想,皱着眉头道:“果然是化外之民……这样行不通,朕不能允许大明天下,还有如此不服王化的地方,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徐景昌道:“陛下,臣不得不提醒您,这些土司虽然向大明进贡,但同时也向缅甸、暹罗等地上供,他们是脚踩几条船。而且大明还未必是最大的那个。”

朱棣吸了口气,冷冷道:“你的意思,他们未必真的忠于大明了!”

“确实如此。”

“哼!”朱棣勃然大怒,“既然如此,朕必定要起兵讨伐,你赶快拟定计划,调集兵马。”

徐景昌笑道:“陛下,属实需要调兵,但是却不是针对这些土司。”

朱棣不解道:“你什么意思?不要绕圈子了,跟朕直接说。”

徐景昌道:“陛下,臣也曾经苦心焦思,琢磨如何改土归流……想来想去,都觉得十分麻烦,要对山地用兵,光是辎重粮饷,就能耗尽大明的国力。”

朱棣道:“难道区区难题,就放任西南不管不成?”

“不是,绝对不是。”徐景昌笑道:“臣了解了西南的情况,突发奇想……许多土司是同时向大明,还有其他国家纳贡称臣……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国家,只知道谁的势力大,就跟随着谁。想要一时间说清楚道理,那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这样,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有土司向大明和缅甸纳贡……我们出兵讨伐缅甸,责备他们,接受大明藩国朝贡,妄图和大明平起平坐。”

徐景昌说完,在场这些朝臣,包括朱棣在内,都目瞪口呆看着他。

这位的脑回路属实跟一般人不同。

不是说土司脚踩好几只船,对大明未必忠心……不用怕,他们踩了哪些船,只要把这些船揪出来,挨个处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