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圣明(2 / 2)

“治国以民为本啊!”

朱棣一声长叹,“老大,事到如今,就按照你的想法做吧。”

朱高炽不免兴奋,忙躬身道:“儿臣谢过父皇。”

朱棣又道:“你去徐府,让那小子出来吧。朝中这么大的事情,他却躲在家里看戏,着实可恶!”

莫名其妙中枪的徐景昌觉得自己特别冤枉,自始至终,他都没说什么,更没有掺和朝堂的事情,我就躲在家里钓鱼,钓鱼佬惹到你们了?

真是莫名其妙。

抱怨了几句,徐景昌还是拍了拍屁股,回到了通政司。

因为接待这么多百姓,一起在宫中畅聊,事情着实不小,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出任何意外。

百姓要说的言之有物,又不能戳肺管子。

万一有人让朱棣赦免朱允炆,这就过分了,万万不能提的。

徐景昌也算是早有腹案,因此安排起来,驾轻就熟,有条不紊。

且说随着大宴之日到来……得到请帖的百姓,齐聚午门。

徐景昌率领朝臣,前来迎接。

随着他过来的,还有六部尚书,内阁学士。往日这些人都算是高高在上,决定一国大政,主宰万千百姓命运。

而今日的他们,都一个个满脸堆笑,十分谦恭。

虽说有人皮笑肉不笑,但毕竟还是笑了。

徐景昌道:“诸位,我等今日是奉了陛下旨意,迎接大家伙。今天我们就是招待贵客的司仪。而你们才是大明皇帝的贵客!陛下是要听取你们的意见,了解大家伙的想法。这么多年来,可以说历朝历代,如此的举动,都前所未有。我大明的天子,愿意倾听百姓声音,问政于民,更是亘古未有的圣君之举!”

徐景昌声音高亢,情绪激动,“诸公,请随我进宫。”

老道就在人群之中,为了今天,他特意置办了一身衣服,只是为了表明身份,他头上戴着道巾,还插了一根桃木发簪。

迈着不紧不快的步伐,走入了皇宫……

这算什么呢?

天上的凌霄宝殿吧!

能有幸进入宫中,就算是修道有成,登堂入室了呗?

只是天宫再好,能比上人间吗?

还真不好说,毕竟到了天上,就能长生不老,无病无灾。

这座紫禁城却是不行。

但是就算进了天宫,又能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纵论天条吗?

显然不可能呢!

没有哪一本道家经书是这么写的,佛家就更没有了。

唯有我大明天子,有此等胸怀……

如此看来,此举是胜过天上无数才对!

众人被引领着,到了奉天殿前,大家伙过来,发现有好几排的小桌子,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个小小的火炉。

这就是徐景昌的心细之处。

因为来人很多,也不乏上了年纪的,万一因为吃了凉东西,伤了脾胃,回家之后,染上了疾病。这就不好了。

要知道某位盖章狂魔办千叟宴,宴会结束,好些人家就办丧礼,无缝衔接,那叫一个丝滑顺畅。

徐景昌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吃火锅,一人一个炉子,热热乎乎,不会伤到脾胃。

每人一个锅底儿,荤素由人,想要吃什么,由宫里的侍卫宫女端着托盘过去,任由大家伙自取。

这个安排,就连朱棣都说好。

请众人落座,朱棣举起酒杯,笑着走在众人中间。

“俺当了皇帝快五年了,到底做得如何,俺也说不好。今天请大家伙过来,就是想问问大家伙,看看俺这个皇帝,还有俺手下的那些臣子,有没有辜负大家伙的?你们只管畅所欲言,不用害怕。”

朱棣一张口,就自称俺,没有称朕……其实这位皇帝陛下,比谁都清楚,如何拉近和百姓的距离,没有这个本事,他又怎么带着一群将士,以弱胜强,靖难成功?

这几乎成了朱棣的本能。

这些百姓听来,顿觉亲切,疏离感消失了大半。

朱棣和徐景昌,还有太子朱高炽,以及其他重臣,都端着酒杯,在人群中间行走,不断询问大家伙的意见。

如果谁能提出有用的建议,朱棣就会多驻足一会儿,仔细听完,如果有想法,立刻回答,如果没有,也会让身后的翰林学士记下来。

这种现场问政,效果还真是不错。

没走多远,就有一个人仗着胆子道:“陛下,今年粮价比去年贵了两成,要是以后还涨价,可怎么办?”

朱棣怔了怔,看了眼徐景昌。

此时徐景昌不慌不忙,“粮价确实涨了,但这是朝廷有意提高了粮食价格。”

提问的百姓一怔,是有意为之?

徐景昌继续解释道:“是这样的,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自古皆然。眼下朝廷计算过,粮价太低,造成民间消费能力薄弱。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买不起城里的货物,锅碗瓢盆,砖瓦家具。百姓买不起这些东西,咱们的作坊就没法扩大生产,作坊的工人也就没了收入来源。这么大的国家,总不能只靠着卖给夷人,维持作坊发展。”

徐景昌道:“今后的粮食收购价格,朝廷会邀请各方,一起评估,然后制定一个价格,调动范围不会超出大家的承受能力。”

百姓立刻点头,朱棣却又道:“定国公,只是这样,未免还有些百姓吃不起粮吧?”

徐景昌道:“陛下所言极是,因此通政司还规划筹建一批海外粮仓……其中第一批就有安南和占城,另外诸如吕宋和爪哇也都在其中。保证粮食安全,让大家吃得饱,不会挨饿,是朝廷的重要职责,万万不敢马虎。”

周围百姓听到,不由得齐声赞叹,“吾皇万岁!陛下圣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