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小八的儿子沐沐(程沐)带着媳妇萧柔茵回来守孝。
夫妻俩进门就跪下给林水瑶磕了三个响头。
林水瑶这才意识到,她的亲孙子都六十出头了。
摆摆手,林水瑶让他们起来,问了问京城的情况,四宝怎么样,小七还好不好。
程沐说四伯伯自那天奶奶送灵走后就病了,七姑姑也不大好,她的儿孙们换班看着的,五姑姑六姑姑偶尔还会去看她。
林水瑶沉默半天,竟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千头万绪,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一年不到,四五六七就都陆续走了。
几个妹妹葬入夫君家的祖坟,四宝夫妻被岁岁和朝朝两兄弟送了回来,棺木停放在灵堂里。
林水瑶歪靠在窗边的软榻上,叶惜问她,“娘,您要去看一眼吗?”
“四宝是想我了才回来的,去看看他。”林水瑶顺手拿过自己的拐杖,拄着要站起来,叶惜和小依依忙过来扶了一把。
走出屋子的时候,林水瑶的目光落在东厢房第一间微微开着的房门上。
她笑着跟两个儿媳说:“当年三宝调皮,上课不认真被他四叔用戒尺打了两下手心,他不敢跟他四叔对着干,就趁机坑他四叔的儿子四宝,让四宝给他刷鞋,那时候四宝还小啊,那小手肉的哟,手背上都起窝窝了,去厨房找了刷锅的丝瓜瓤子来,费劲巴拉捏在手里,卖力地给他刷,就是在这间房。”
叶惜道:“都几十年前的事儿了,娘还记得这么清楚呢?”
“我记得的。”林水瑶拄着拐杖慢慢走下石阶,“四宝这个孩子啊,又调皮又可爱,我年轻时候可喜欢他了,老了也喜欢,只要我还活着,他在我这儿就是个宝宝。”
灵堂里,几个孙媳妇在哭,下人们也跟着抹泪,唯有林水瑶在笑。
她伸手摸了摸四宝的棺木,像当年揉着小家伙的脑袋那样,“四宝,好孩子,回家了。”
四宝一下葬,老程家祖坟里又添新冢。
赫连景那一辈,只剩小九一个。
林水瑶的精神大不如前了,忘性越来越大,把人认错,自言自语是常有的事儿。
但好在,她还能自己吃饭上茅厕。
她不喜欢待在屋子里,不下雨的时候,总是让人搬个凳子出去,靠着院墙而坐,晒着太阳,望着不远处河里鸭子们游得欢腾,村道上有人扛着犁牵着牛,牛脖子里的铃铛声一阵阵传过来。
她身上的香味儿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招小孩子和小动物喜欢。
几个脑袋上剃了个桃子尖尖的奶娃娃过来围着她玩丢手绢,林水瑶看着高兴,让下人端了零嘴出来,一人发一大把。
奶娃娃们走后,一群毛茸茸的小黄鸭排队走了过来。
记忆中好像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她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但还是让下人端了小米出来,抓了一把撒出去,看小黄鸭们脑袋一点一点地抢食。
叶惜常说,从来没见过她这样的老人,一般而言,年纪越大,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味儿,林水瑶也有,可她身上的味儿是香的,尤其是给她洗澡擦身的时候,越洗越香。
到了冬天,小九就带着几个侄子上山去打猎,难为他一把年纪体力还那么好,箭法也精准,猎了几只兔子和貂回来,给林水瑶做围脖做毯子。
第三年,小九提前给京中去了信。
林水瑶百年大寿前半个月,老程家留在京中的所有人都来了。
林水瑶也不知道小辈们怎么能做到一块儿请这么久的长假,但是人好多啊,重孙,玄孙,以及玄孙下面那一辈的来孙都来了。
乌泱泱的,从年年岁岁朝朝沐沐这一辈往后,下面的,林水瑶基本分不清谁是谁。
老祖宗的百岁大寿,小辈们商量好了,要大宴宾客,摆三天三夜流水席。
村里的,镇里的,县里的,府城的,京城的,但凡能赶到的,都请。
这排场,可比当年北蘅那会儿隆重多了,光是厨房帮忙打下手的,就请了两个村子的妇人。
好在以前的程家小院早就修建成了宽敞的祖宅,五进五出,来多少人都有地儿热闹。
大寿这天,叶惜和小依依一块儿,亲自给林水瑶换上绣着五福捧寿纹的暗红长褂子。
外面已经开始热闹了,流水席从三进仪门往外摆,一直摆到村里晒谷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