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城隍庙前,再现世间百般相(2 / 2)

在清代时,这里每年正月初一至上元节期间的“灯市”是最著名的。

节日一到,街上人头涌涌,长长的舞狮,舞龙的队伍,后面紧紧跟着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游行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一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哪吒闹海”、“天女散花”、“六国封相”等,游行队伍可长达数里之长、居民燃烟花,放爆竹,热闹如同一片沸腾的海洋。

歌谣慢悠悠的唱,众人按曲中的索引慢悠悠的走,一句歌词,就是无数已经逐渐消逝在人们记忆里的往事,而庆幸的是,在每一个街名里,每一个转角处,你见或不见,它背后又都依然还藏着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古韵与情怀,静心品味的话,它就会闪现出来撩人心弦。

路行至此,众人已经走了接近4公里了,再过了曾经的广府衙门旧址,即如今的人民公园后,就到了此行的终点站:城隍庙。

城隍,“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指的则是城市的守护神。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乎,城和隍就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城隍负责监护本城百姓,兼掌管冥籍,古时的人们迷信,于是有病就跑到城隍庙里住,认为邪魔不敢靠近,病就会自愈,又或者去请城隍开堂审鬼,驱除邪魔,又如城中遇到瘟疫之类的,也都会去请城隍爷出巡镇压灾疫。

这就是苏白之前为什么开玩笑说,许老若是敢化作冤魂来缠自己,就带他去见城隍。

据说城隍每年都会出巡“访鬼”,受理冤鬼冤案,把恶鬼冤鬼都带回庙内审判,惩恶扬善。各地的城隍出巡的时间都不一样,咩城的城隍会在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诞辰出巡,即曲中唱到的“三八巡期”。

这天,人们要抬着城隍神像游街,城隍老爷坐着大轿,前面有高举“肃静”、“回避”等虎头牌的执事开路,后头有拿着十八般兵器的执事仪仗、皂隶、旗伞、扇夫、灯夫等紧跟其后。四周八乡的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庙内和主要街道人如潮涌。大家看到城隍爷的轿子纷纷下跪迎接,害怕受到“惩罚”。

而旧时的咩城市民,每到农历七月廿三日这天,就会争相到城隍庙过夜,睡在庙中地板上,俗称“打地气”。

这样一来,是可以在次日的城隍诞辰上到头炷香,二来则是为了祈求“神灵上身”,保佑自己,所以以前每年这个时候,城隍庙就打开庙门,殿内殿外都睡满人,蔚为壮观。

“在清末民初的岭南歌谣作品里,曾掀起过一阵破除迷信之风,有一首龙舟歌叫《打地气》,我记得是这么唱的:

“真正好笑,那些打地气的痴人,做乜神权迷信就肯作践自家身?咁好的高床暖枕你都唔瞓,迷头迷脑好似失了三魂,你睇辘在庙堂天咁笨,半夜三更走去喂蚊!”

城隍庙前,苏白讲到这个旧习俗时,直接就一首龙舟歌走起,秀得大家一愣一愣的同时,讽刺迷信陋俗的歌词又逗得大家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哈哈!”

“哈哈哈哈!”

“噗,好家伙,这就是龙舟歌么,还带押韵的,秀啊!”

“彭慧老师诚不欺我,哥哥果然是座博物馆啊,什么都会的感觉!”

“什么都会,还随时随地都能秀起来,嘤嘤嘤,要迷死人了啊!”

“”

和其他城市的城隍庙一样,咩城的城隍庙在千百年来都是市井文化的聚焦地,昔日的咩城城隍庙,能见世间百般相。

“我小时候也来过这里啊,以往的广府庙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庙前有片墟市,人山人海,很热闹的。”

许老哈哈大笑着,说起了他的小时候。

如今庙前已经没有那片“墟”了,城隍庙仿佛失去了活力般,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但想要让它活转过来,也很简单。

《大闹广昌隆》里的这一段《庙前》,唱的不仅是庙前那段路,更是庙前那片“墟”。

大家稍稍参观闲聊一番后,苏白将许老推至庙前,又帮他戴上耳机。

许老缓缓的闭上了眼睛,观众们也缓缓的闭上了眼睛,南音唱段继续播放,沉浸其中,城隍庙前挂着的那一对大红灯笼,仿佛顷刻间便浮现在了眼前。

不仅有一堆大红灯笼,庙门口还立着一对像白马般高大的石狮,庙前两边,卖凉茶大摊子排的密密麻麻,不知道有没有癍痧,不远处有卖菠萝西瓜等岭南佳果的小摊贩,还有一群卖武艺的人,有的敲鼓,有的鸣锣,还有的玩棍耙。

旁边的孩子在追跑嬉闹,突然又传来了一阵鞭炮声,原来是字花庄家在公布开奖结果,刘生买对了字花,旁边的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再看向另一边,有看相算命、拆字占卦的摊子,为了招揽生意,除痣的人承诺“脱墨不留疤”,牌九赌博的庄家拍着胸脯叫唤着“公正公平,童叟无欺”;玩幻术的艺人吆喝着“只要两文钱,鲤鱼变蛤蟆,包你笑咔咔”,噢,墙边还有个人坐在那修指甲

南音浅唱中,城隍庙前,再现世间百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