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宝贵的记忆(1 / 2)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1576 字 2022-10-06

第四百八十八章 宝贵的记忆

答案其实很简单,大冶的铁,江夏的煤,就这两个因素凑一块,李诚在圩田的闲暇,能弄出个钢铁基地来。要说现阶段最适合搞钢铁工业的地方,还真的就是这一带了,为啥这么说呢?水运,这个时代最便捷最效率的运输手段。

隋炀帝修大运河,不是脑子坏掉了,是大运河修好了,整个帝国的重要城市就连在一起了。东都洛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核心。通过运河,可以最快速度的把战略物资运送到需要的地方。这年月,水运是首选。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价比最高的运输方式。有了水运,钢铁基地最大的难题也就解决了,用船把煤、铁运输到工坊,还可以用水利粉碎铁矿,真是太方便了。哪里像在长安,渭水的吃水有限,跑的都是小船,还经常堵河道。

顺便提一句,沔州的治所是汉阳,鄂州的治所是江夏(武昌)。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沔州是个好地方,正儿八经的鱼米之乡。只不过,现在还没完全开发出来罢了。

李诚很想去,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钢铁,最多干五年就能治理成大唐最富庶的州,这种成就感太爽了。不过想去跟去是不一样的,李世民至少现在是不会放他去的。

农业很好理解,钢铁产业的技术要求就很高了。钢铁是国家的脊梁,近代吃够了钢铁产量低下的亏,结果就是钢铁被干成白菜价。有时候想想,这个民族真心牛逼。任何领域扎进去,最多十年,干成卖白菜的。

在大唐自然是不会因为钢铁产量不足而吃亏的,因为周边国家更烂,乃至整个世界这会都特么很烂。现在社会随便一个小钢铁厂,几个电炉,用废铁炼钢,轻松碾压大唐钢铁年产量。所以李诚对于大唐钢铁产量的感人,一直是不忍直视。

但是李世民就不会这么想了,真给李诚丢到沔州,五年的功夫搞出一个年产量一万吨,都能吓死李世民,觉得这孙子要造反。毕竟在此之前,唐朝的钢铁产量一直就是千吨的量。李诚去了少府监,给翻了一翻,也就是两千吨的样子。

关键是关中那个地方,实在不是适合炼钢铁。作为皇帝来说,看问题跟后来人自然是不一样的。李世民对钢铁的要求是产量要上去,但是产业也要控制在手里。

这就跟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是一个道理,设在汉阳的目的,是方便控制。其他因素,都会往后放一放的。要不怎么说屁股决定脑袋呢?

天已经黑了,马背上的李诚很安静,街上看不到多少人了,这年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是在长安城,晚上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在街上逛。不然宵禁之前没回家就麻烦了。

从宵禁制度来看,不难看出这个时代统治者的心态。长安是首都,出于安全考虑,出于方便控制的角度考虑,选择了宵禁。长安是里坊制度,每个坊都是独立的,夜里坊门落下,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圈子。出了事情,也很好针对。

正经人宵禁之后不会出来乱转,道理就这么简单。巡夜的不良人,在街道上巡察,发现有人行走,会立刻上前查问,这是确保长安治安的重要措施。

李诚是个不喜欢麻烦的人,所以在宵禁之前赶回了怀贞坊。留守在这的莺儿喜出望外,这一晚上那是白来的。看着莺儿穿花蝴蝶似得,来回安排丫鬟们准备晚饭,烧热水洗澡,李诚的心情复杂之余,也很清楚自己的责任。

这个时代的男人,对于家庭来说责任更为重大。为自己的妻儿撑起一片天空,遮风挡雨,确保家人衣食无忧。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配不上女人们付出的待遇。

天气热,李诚先吃了晚饭,然后去泡澡。瓷砖虽然有了,但是水泥的问题没解决。这个问题也算是长期困扰李诚了。不过李诚在泡澡的过程中,想到了看过的一本小说,里头提到的水泥的简易配方,多亏自己的记忆力够变态。

莺儿拿着葫芦攮子进来帮忙擦背的时候,李诚坐了起来,莺儿误会他的心思,扭捏了一下要下水时,李诚开口道:“去纸笔来,我有要紧事情要记录。”

“哦,妾身这就去。”腰带都解开的莺儿,赶紧又系回去,脸红扑扑的像猴子屁股。李诚也没多想,而是努力的去搜索这段记忆,不敢错过分毫。

常见的水泥简单说就是:水泥生料(石灰石+黄土+铁矿石按一定比例磨成的细粉)经过工业窑炉1350—1450度的煅烧,形成“水泥熟料"”。然后,再掺加一定比例的石膏、混合材料(矿渣、粉煤灰等)进行研磨。最后,得到的细粉就是水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