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没说话,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打断众人的情绪,在官场的人都明白,有时候一件事的成功并非全都是利益,这里面还有气氛,好的气氛就像润滑剂,所能带来的效果比利益更好,更能见效。所以杨峥知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的看着眼前这帮热血的汉子,多年的打压,给了他们宣泄的机会,而这就是他打击王振的第一步。
此番准备他用了将近十年才等来了今日,他很清楚经过十年的怂恿,王振已经彻底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如果再任由王振继续这么闹腾下去,他一直担心的局面将会重演,而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作为老天爷选中重生的人,没有道理不为这个国家,这里的百姓做点什么,况且从内心深处他很想看着这个盛世继续繁荣下去,哪怕是多一日那也是好的,再退一步说,他与王振早不是盟友,权利让两人彼此走向了对立面,无论他答不答应,从他坐上内阁首辅的哪天起,他与王振就是敌人,你死我亡的局面迟早会来,他不想死所以死的那个人只能是王振,多年的忍耐使得他心里越发的明白,再不作为,那么他除掉王振的筹码将会越来越小,反过来,王振的筹码将会越来越大,彼消此涨,他其实占不到半点好处,当然了,除掉王振并非全是为了他个人,从这十年王振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该死,不过十年的时间,宣宗与三杨一手打造的盛世局面被毁得差不多,光是京城一城之地,吏治已经败坏到了何等程度,军队、财政、甚至是风气都已开始逐步糜烂,如果朝中再任由王振胡作非为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纵然他有心整顿怕也无力回天了,所以他必须出手,在王振权势最为巅峰的时候。
一个人无论你愿不愿意,当你站在峰顶看久了,难免会生出几分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他相信王振此时就是这种感觉,而作为一个拥有绝对权势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人,心头有这种想法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他相信眼前的王振就是这个时候。
尽管现在出手,有一定的风险,甚至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还是决意去试一试,世间的事情有几个是有绝对的把握,当年的项羽若不敢出手,也没有后来的破釜沉舟,如果当年的刘邦没有一决雌雄的勇气,也不会有大汉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如果当年永乐皇帝没有豁出一切的决心,那么今日也就不会有人人赞扬的永乐盛世,历史更不会有永乐大帝的名号。任何的大事从来都带着冒险,只有敢于冒险的冒险家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隐忍了这多年,他决定做一回冒险家。
在冒险之前,他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是冠冕堂皇,让人辩无可辩,甚至没有任何的理由来反驳,他心头十分的清楚,任何的争斗都需要这样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有了理由,你就取胜的先机。如今这个理由在他多年的筹划下,已经有了,如何借用这个理由是他眼下的难题,眯着双眼思索了一阵,他他的目光又重新落在了眼前,众人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比起先前更激动。
他轻轻吐了口气,十年的打压,他生怕眼前的这帮人没了往日的骨气,如今看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什么时候大明的文人最不缺的就是骨气,看着眼前的画面,他甚至觉得多年的忍耐都是值得的,有了这帮不怕死的人帮着打头阵,这场生死战未必就会输。
杨峥正看得入神,一旁的王直忽的轻轻碰了他一下,不等他回过神来,便冲着左侧努了努嘴,低声道:“大人不要太过乐观了,陈大人可还没说话呢?”
杨峥哦了声,这才想起作为这帮言官的老大,左督御史陈镒一直坐在角落里没说话,作为这帮言官的领袖,陈镒一直有极高的威望,可以说这帮人今天能来这儿并非完全冲着他的面子,更多是冲着眼前的这个老者。
陈镒看似不起眼,但谁都不敢忽略他的存在,即便是处于权势巅峰的王振也从不敢轻视他,只因这个人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名声都大得离谱。他于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小皇帝登基的七年里,他以一己之力镇守陕西,期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前后一个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
时人提起他总会说,镒器宇凝重,多髭髯。为人和厚平易,历官风宪,士论称许。其屡镇藩边,凡屯种、蓄牧、储蓄以餋兵民者,无不经画得宜。至于宽逋负、蠲徭役、济困苦、修废坠其事尤多,军民蒙其惠泽,咸以“胡爷爷“呼之。及其还朝,父老留恋不能释,己而悬悬望其复来,其得西人之心如此古往今来第一人。这样的人坐镇都察院,没人敢轻视,加上陈镒为人忠厚端谨,为官更是持大体,略细故,风裁俨然,短短几年的功夫,言官风气为之一变,可以说是朝廷难得清流官员。
杨峥想要出掉王振,此人的支持必不可少。
但此人有个坏习惯,凡事涉及朝局的大事,他从不轻易的表态,哪怕是当朝一品的内阁首辅也是一样,可一旦决定了那就是追随到底。
此时的陈镒一声不吭,既没有明确的态度,也没有就此离去的意思,饶是众人都来自都察院,也有些吃不准老头的意思,纷纷将目光看向杨峥,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我们都听到陈大人的,他老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