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章:大器晚成传亘古(2 / 2)

逍遥江山 一景之月 1495 字 2022-10-04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他们的功勋不小,可都是到了末年才做出一番业绩来,王公公还年轻,还怕没施展抱负的机会么?“杨峥道。

王振听他将自己与姜子牙,陈子昂、苏洵等人相提并论,甚是高兴,嘴上却道:“杨大人见笑了,他们都是超凡入圣的人物,咱家哪能与他们相比,大人还是给咱家说说眼下吧?”

“还算有些自知之明?老子还以为你当了个东宫太子属官已经目中无人了呢?”杨峥心里含糊了几声,略一沉吟道:“他们超凡入圣不加,可还不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凡有心,加上后天的努力,一旦时机到来,建立功业,还不是应该的?”

王振一阵点头。

眼看这个日后大明第一太监如一个听话的小学生一样,看着自己,杨大人登时涌出了几分成就感来,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依眼下的公公地位是底了些,可架不住位置好啊?”

王振双眼一亮,道:“杨大人此话怎讲?”

杨峥呵呵一笑,道:“这不是明摆着么,东宫府?“

“话虽不错,可太子的府上人也不少,未必就有我的好处?“王振小心的道。

自古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所以属下的官儿也不少,王振一个太监,一没势力,二没靠山,要说还真没什么优势,但杨峥知道,只要东宫的这位小太子在一天,整个大明就没有比王振更大的优势。

见王振还没看清楚局面,杨大人颇有些替他着急,不等他回过神来,抢过话头道:“话虽不错,可也得靠关系不成,那些官儿是太子身边的人不假,可多是外臣,自比不上公公这个内官了,说句犯忌讳的话,如今公公与太子的关系,可比圣上的关系还要好几分,这一点我相信王公公不否认吧?“

这一点王振的确不否认,自从当了这东宫属官后,他的任务是服侍太子,除了日常的陪读外,更多的是陪这个太子玩耍,一个三岁的孩子,在玩什么、如何玩上,他还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他先想着三岁的孩子能玩什么,他有过一个孩子,对于一个三岁的小孩的心思,倒也能琢磨些,这个时候的小孩,还不懂事,但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好奇,喜欢听好奇的事情,玩好玩的东西,琢磨了这些,王振便亲自制作了一个风筝,风筝特意制作得很好看,然后亲自教给太子玩,要说这风筝是个孩子都喜欢,尤其是有风的时候,一来二去,玩得太子不亦乐乎,换个人来伺候,还不答应,加上他善于察言观色,碰上皇帝来视察的时候,王振总会将前朝一些盛德明君小时候立志的事迹,加以编排,他本就做过教书先生,对着那些才子,他教书的本事,着实不怎样,可教导一个三岁的小孩却教得得心应手,那些故事既好听又好记,说的多了,太子也记了些,没几日便奶声奶气的说给了朱瞻基听。

朱瞻基对太子十分疼爱,一听三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事迹来,认为自己儿子日后定是个得道明君,大为高兴,对于王振也十分满意,赏赐不断,而其他太监除了羡慕外,也没什么法子,谁让人家是“先生”呢?

随着日子越久,这主仆二人天天在一起,感情自是比朱瞻基这个作父亲的还要深一些,这一点王振如何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