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安素的画终于画完。她满意地看了看自己的作品,上面是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另外一个是光头的小男孩。她一本正经地对奶奶说:“奶奶,净明是不会说话,不是哑巴。以后不可以这么说他。”
奶奶停下了手里的活,讶异地看着孙女。虽然这个老妇人不知道不会说话和哑巴有什么区别,但是孙女这么要求自有道理,儿童的世界永远都是纯粹且纯洁,所以她郑重地答应了孙女。
从那以后,安素经常往山上跑。
净明也是个孤独的孩子,负责照顾他的是一位叫净堂的小沙弥,是除净明外寺里最小的僧人。除了智善法师外,与净明最亲近的就属他。净堂负责寺庙伙房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身边其他的都是已成年的僧人。虽然师兄们对他疼爱有加,但是寺庙是个庄严肃穆的地方,不容许戏耍玩乐,况且成人永远理解不了儿童的世界。或许是不会说话、或许是生长环境因素,又或许是天生就如此,净明性格安静,小小年纪举止庄重,做事有条不紊。这跟风风火火的安素截然不同,可这并不影响两个小孩的相处。
往往聋哑人士在需要表达时,总会嘴里咿咿呀呀并用手比划着,而净明却不同。大家从未听到过从他口里发出的一句声响,他总是在略微思考后,安静、轻缓地比划着,或是拿出小本子直接写出来。
让大家难以置信的是,一开始安素和净明就能顺畅地沟通。净明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能听,这跟一般的聋哑人不一样。后来安素才知道他不是天生不会说话,而是声带受损所致。安素跟他沟通起来毫不费力,他的每一个简单的手势,她都能会意。这让寺庙里的僧人觉得很稀奇,因为往往净明比划半天,他们也不懂他要说什么。直到他学会写字,且能用书面流利地表达时,他们的沟通才逐渐畅顺起来。
儿童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就如两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坐在一堆玩具边玩耍,大人们看不懂他们在玩些什么。可是两个孩子却能很顺畅的沟通,他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玩具,知道怎么给他传递玩具。这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儿童世界特有的语言,是成人无法理解和介入的。
阳春三月,梨花盛放。
风起时,花雨漫天飞扬,十里飘香。从寺里玩到寺外,到处是安素欢快的笑声。两人在梨树下认字、嬉戏,任漫天飞舞的花瓣随意洒落在头上、肩上。玩累了,两人并肩坐在梨花树下休息。
安素拈起净明肩膀上的一瓣梨花问:“小和尚,这梨树会结梨子吗?”
净明点点头,比划道:“这里的梨树结的梨子都很甜的。等到了八月,你就可以吃上甜甜的梨了。”
安素突然想起自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桑树,“小和尚,你喜欢吃桑椹吗?”
净明摇摇头比划道:“我没吃过,也没见过桑树。”
安素一听,可开心了,马上说:“我家院子里有棵老桑树,下次带你去看看。现在的果子还是白色的,等成熟了,我带给你尝尝。”
净明笑着点点头。
从那天起,小安素天天傍晚坐在秋千上荡着,巴望着院子里那棵桑树上的果子早点成熟。对于急于献宝的孩子来说,荡秋千等桑椹成熟的这段日子无疑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