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元皇帝主祭之时,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了沥沥细雨,而到了所有祭文做完下葬之时又恢复了晴空朗朗万里无云,学子们都在议论纷纷这是老天也在为院长送行,他的所作所为可谓感天动地。
最终刘虞被安葬在幽州书院内的方山之上,让他始终可以看见书院之中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此亦是刘虞身前的心愿。他的墓地有专人看守,每年到了忌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扫墓,包括天子刘毅与太子刘桓,天子之翁蔡邕接过了院长的重担。和刘虞一样他亦是深受学子们的敬重。
绕过刘虞的石像再往内,是一条宽阔整洁的林荫大道,适逢盛夏漫步其中却是微风阵阵分外凉爽,放眼望去绿树掩映之下红墙绿瓦、水榭楼台当真是美不胜收!
学子们有的在树荫之下正坐读书,有的二人奕棋,更有三五成群高谈阔论旁征博引,亦有实验求知。走进幽州书院你绝对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求学之风。要知道此时的学生可是没有寒暑假的,而学子们求学的那种认真勤奋更是要远超后世,据说在这里你任何时候都能看见苦读的学子,这一点绝不夸张!
幽州书院难进天下皆知,且这几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考进书院也不等于是高枕无忧,每季每年都会有严格的考核,一旦连续两次不能通过就会被书院劝退,而一旦如此损失的可不仅仅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亦会被同学包括亲人看不起,因此在幽州书院人人都会有一种紧迫感。
当然这样的考核刘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珍惜每一个人才,但必须也要给之一定的压力,这样才会让他们更加奋进。因此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努力学习的考生基本都可以通过,劝退还是很少见的。
和北平城一样,幽州书院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扩建才有了今日的规模,当年初建之时可是刘毅带着士卒与民夫们完成的,其后亦有院中学子们不少的功绩。幽州书院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不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兼容包并,心怀天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这个时代最大的基础还是农业,这一点于书院之中也有体现,每个分书院都会有自己的良田,全是学子们自己劳作,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每旬都会有一到两天的时间要忙于农事,此亦算特殊的一种惯例了。
此事在当时推行之时是收到不小组里的在很多读书人的眼中农事都会有**份。倘若是在军中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命令一下你想的通要执行,想不通回去慢慢想,军令一样要执行。可对书院的学子们要是也来这一套显然是不合适的,对象不同采用的方法自然也要有所不同。
“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刘毅的法宝,你们今后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农事为国家基本,百姓生计之头等大事,你不放在心上怎么能行?而想要将之管好首先自己就要了解,一窍不通就会被欺上瞒下。
与此同时刘毅还会请来已经担任县郡官职的毕业生们现身说法,理论实际双管齐下,最后才让这个概念扎根在学子心中。
而从此以后,刘毅的演讲也成了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许没有那些大儒们的文采斐然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但他的演讲始终都是极受学子们欢迎的,不仅仅因为身份地位,更因为他的平等与真诚。
详尽的事实,诙谐幽默的语风,双眼中始终带着的殷切希望,很容易就能让学子们感受到自己在将军心中是极受重视的,有时候这种精神上的暗示更有效果。尤其是在刘毅登基之后,很多的学子们不知不觉间就会以天子门生自居,亦成了幽州书院令人趋之若鹜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