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再战江湖(1 / 2)

隋唐大猛士 木子蓝色 2165 字 2022-09-28

“哥!”

“怎么了?”

罗成正在下厨,锅里红烧竹鼠,听到小妹叫她,回头望去。

厨房很大,这个厨房是专为皇帝所造,就在皇帝的御书房后面,有时皇帝也会自己下下厨。做为皇帝,罗成想吃什么都有人做来,可他还是喜欢有时自己下下厨,尤其是遇到一些烦心事的时候,自己忙碌着做几个小菜,似乎烦心事也消散了许多。

不过今天倒不是又遇到烦心事了,而是小妹进宫来了。

厨房里,小妹永嘉长公主正在剥蒜,剥着剥着突然流泪了。

“哥,突然想到那年,阿爷和兄长们都去做役了,家里就我和阿娘、嫂子还有小六哥,家里的粮都交了租赋,地里又没收成,青黄不接,饥荒了。最后没办法,娘把三姐和四姐都嫁出去了,收了几斗谷子做娉礼,却连点嫁妆都陪不起,靠着那点谷子,我们娘几个总算没饿死。五哥你挖河回来,带我去三姐家,三姐夫打猎捉了竹鼠回来,五哥你煮了竹鼠还有兔子,那天,我吃的可高兴了,到现在都还一直记得。”

罗成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笑着到小妹身边,“傻丫头,你还记得那些呢,不过怎么还哭了?”

“没哭,就是眼里进了点沙子。”

“傻丫头,你如今都是几个孩子的娘了,怎么,是不是杜伏威让你受委屈了?你告诉哥,哥给你做主,扒了他杜伏威的皮。”

“没有。”小妹笑笑,“就是想到以前的事情,总感觉跟做梦一样。”

那时候的家里穷的很,人又多,当时还小的她记忆里总是吃不饱,于是各种野果子啊小虫子啊总成了充饥的小零售。

那时的她总是面黄饥瘦的,似乎一阵风吹来,随时都会吹跑。

而如今,她却是皇家的长公主,丈夫也是国公,有百里的实封地,甚至她自己也有百里的公主汤沐邑。

居住的是豪华的府邸,有别墅庄园,出入前呼后拥,家里奴仆婢女无数,再不用担心吃的。

“杜郎对我挺好的,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给我,我知道杜郎有时也犯浑,可对我是真心的。现在一切都好,只是常常会想起阿爷阿娘,会想起阿兄们。今天来宫里见阿兄,想不到阿兄居然还记得竹鼠,还亲自为我下厨。”

罗成扭头铲动了几下锅里的竹鼠肉,感觉鼻子没那么堵没那么酸了这才回过头来。

“其实,若是你愿意,可以一直留在洛阳,什么时候想入宫都可以。”

小妹笑笑。

“可是如今不比从前了啊,嫁了丈夫,生了儿女,总得围绕着他们转了。再说,就算我留在洛阳,可是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六哥他们也不在京,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他们也都随姐夫们在外,一家人终究不能像从前那般,齐齐整整了。”

罗成也是叹了口气。

是啊,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如今再回来,已经是走亲戚了。

一众兄弟姐妹,如今虽然都说富贵了,可却都分散四边,一年也难得相聚一两次。

“以后过年时常回京,咱们兄弟姐妹都能聚一聚。”

小妹点头。

起身,走到灶边,看着锅里已经炒的金黄的竹鼠肉伸手拈了一块吹几下就往嘴里放。

“当心烫!”罗成笑道。

“阿兄做的竹鼠肉还是那么好吃,就跟头一次吃时一模一样。”

“那是,阿兄做菜是有秘诀的。”

竹鼠做好,兄妹俩就坐在那里吃着,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阿兄,杜郎想出来做事了。”

杜伏威早前一直镇守淮南,后来因牵连辅公祏之事也受了些冲击,再后来,杜伏威又被御史弹劾有贪污等事,虽说最后皇帝没深究,但也还是免去了他的实职,给他实封,让他就藩之国去了,实际上就是免职了。

算来,杜伏威也闲了有一年多时间了。

“哦,那他有没有说想去哪?”罗成拿筷子给小妹挑了几块带皮的竹鼠肉,这种带皮的最好吃,皮Q弹,肉鲜嫩。

“杜郎说随便去哪都行,就是想做点事,不想任那闲职,职高职低都无所谓的,哪怕就是当个郡尉也行,实在不行,县尉也行。”

罗成呵呵一笑。

郡尉专管统兵,而县尉过去是分管诸漕事务,现在则专管治安捕贼率领乡团民兵,也是武职了。

可说来,杜伏威做为凌烟阁功臣,曾经的八大节度使之一,若是让他去当个郡尉,那就说不过去了,更别说县尉。

若说起来,安排杜伏威重回淮南比较合适,可现在淮南到襄阳汉中一带,是由皇帝的三位义子阚棱、王雄诞和西门君仪任职镇守,他们三虽曾是杜伏威的部下,但皇帝认为若是杜伏威回去了,会对淮南的局势并无帮助。

“要不去云南如何,朕授他为云南道左都督指挥使兼昆明郡太守,再调辅公祏去任云南道丽江郡太守。正好老四在那边近来动作不少,他上奏说要对洱海一带的蛮人开战,需要朝廷增援,估计云南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不少战事。”

云南一带,在北周和隋朝时,最大的势力是爨氏部族,到隋时已经分为东爨和西爨,东爨又称为乌蛮,西爨则称为白蛮。

而到如今,围绕在洱海周边,形成了六个势力较大的邦国。

洱海北岸为三浪,邆赕、施浪、浪穹,这三浪是河蛮人建立的邦国。

而洱海西岸一带,则为蒙嶲、蒙舍,他们是哀牢人建立的邦国。

洱海东面的越析,则是磨些人建立的邦国。

河蛮人与磨些人,又是隶属于白蛮,哀牢人建立的两国则隶属乌蛮。

这六国,夷语称国王为诏,因此也称六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