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重甲骑兵都会配备两张弩弓和一张角弓,虽然这两张弩弓的射程都沒有蹶张弩那么远,但比一般的弓箭还是要远得多,可以达到百步以上,而且在出击之前,两张弩弓都己经拉开,上好了弩箭,只等进入到到射程以内,就可以连续打击,而远程打击的距离,也可以达到百步以上,。
匈奴人使用的弓箭都是单体弓或是简单工艺制做的复合弓,射程一般只有五六十步,当然远远不能和代军相比,结果代军首先展开打击,前排的士兵立刻将手中的箭矢射出。
破空之声顿时连续响起,而匈奴士兵基本没有青铜甲,只有少数人穿着简陋的皮甲,对弩箭几乎没有一点防御力,只要是被射中,就难以幸免,那怕不是命中致命部位,但伤痛也足以让中箭者难以坐稳马背,结果匈奴士兵接二连三的中箭落马,或者是被快速奔驰的马群淹没,或者是拌倒后面的其他战马。
而前排的代军射完了弩弓之后,并没有继续装箭射击,而是放缓了马速,让后面的同伴超过自己,继续向敌人展开连续不断的打击。而且代军的变阵、换位进行得十分熟练,显示出平时经过紧格的训练,丝毫不乱,而射出的箭矢几乎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不过尽管这时双方的战马并没有全速奔驰,但速度仍然不慢,因此挨过了几轮打击之后,匈奴军队也进入到了自己的射程以内,匈奴士兵们纷纷开弓放箭还击。
应该说匈奴士兵确实精于骑射,虽然是在奔驰的战马背上,而且还是使用的弓箭,但命中率却比代军高出了不少,但虽然有不少箭矢都命中了目标,中箭落马的代军骑兵却寥寥无几,几乎一个都沒有,箭矢射到代军的骑兵或是战马身上,只能发出“叮”的一声响,然后就被弹开。
冒顿也看得目瞪口呆,这才明白代军的用意,这可不是浪废,而是一种非常有郊的防御,不过这种防御可以说完全是用钱堆起来的。
尽管现在双方还没有正式接战,但这时谁也不可能退出战场了,因此冒顿也只能硬着头皮,指挥着匈奴军队绁续前冲,心里还想着,等到近战的时候就好了,就算青铜甲的防御力強,但只要能够把代军的士兵打下马去,也就够了,冒顿对匈奴士兵的骑术和骑战能力还是有足够的信心。
很快,双方就进入到近战的距离,但结果却大大出乎冒顿的意料之外,因为双方的骑兵交错而过之后,被打落下马背的,几乎全部都是匈奴骑兵,这也让冒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华夏族的军队吗?
匈奴民族在草原上的崛起,大约是在战国中后期,到现在大约有五六十年的时间,大约正好和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变革相从合,因此后世有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匈奴民族的崛起和赵国强大有重要的关系,赵武灵王的变革使赵国强大起来之后,先后击败了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并且占领了他们的居住地,林胡、楼烦等族的一部份并入了赵国,而还有一部份向北迁移,最终并入匈奴部落,使匈奴从此强大起来。
而在这段时间里,匈奴和秦、赵、燕等国都有冲突交战,其中主要是和赵国的冲突最为激烈,有人认为这就是和并入匈奴的林胡、楼烦等部有关。
因为交手多了,匈奴对赵国的军队也十分了解,他们当然知道赵国也有骑军,不过赵国的骑军显然是比不上从马背上长大的匈奴民族,因此双方交战,匈奴一向胜多败少,只到李牧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并预先设伏,刀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才遏制住了匈奴南下的势头。
但说到打仗,匈奴人仍然信心十足,认为如果是一对一较量,华夏民族肯定不是匈奴人的对手,由其是骑兵,一个匈奴骑兵足以对抗三个华夏民族的骑兵,既使是排除华夏民族在盔甲、武器方面的优势,匈奴骑兵一对二,也是完全可以对抗。
虽然高原入主代郡之后,大规模普及了新式马俱,并且在突袭阴山一役中使用,但那一战毕竟只是突袭作战,而且那一战之后,代军和匈奴军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因此匈奴对代军的印像,仍然停在过去赵军的层面上,并不知道现在的代军,和当初的赵军巳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包括是秦军,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