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耕之后,大军征战辗转就没有休整的机会,借助夏收也正好整顿队伍,所以对于这样的命令他们是乐意见到的。
————————————
“稳住战线,确保夏收。”有些昏暗的船舱之中,李荩忱沉声说道。
大汉并不是来和杨坚赌国运的,李荩忱也没有必要那么做,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是上策。尤其是现在杨坚和长安城不过是瓮中之鳖,李荩忱也不着急。
尤其是现在大汉要为之后和宇文宪之间的战斗做准备,这就表明大汉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征战上,至少要先让自己的粮仓充实起来,否则之后的大规模战斗根本无法支撑。
“遵命。”杨素等人都应道。
而李荩忱的目光扫过去:“这意味着军队要及时给予地方上帮助,至少是在地方缺少人手的时候要派出兵丁配合。”
“诺!”杨素急忙答应。
“工部新研制出来的农耕器械都已经准备妥当了么?”
吴凭对此胸有成竹:“已经在三个月前下发,即使是最遥远的西北等地,应该也已经运到了,都有随行的学徒负责教授如何操作。另外为明年春耕改进的元朔犁也已经随同下发。”
李荩忱微微颔首,本来南北朝时期也是华夏历史上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传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战争的延续,如何用更少的人和土地种植出来更多的粮食,本来就成为很多政权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这种外力的压迫下,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而南北方的人口流动也极大地方便了农业技术的流动。
也是在南北朝时期,诞生了《齐民要术》等重要的农耕书籍。
要知道在出行基本全都依靠11路公交车的古代,每一块地域之间的百姓,尤其是农民,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的可能性的,因为他们这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自己的一块土地,县城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是很遥远的地方了,即使是到了现代,在一些偏远地区这也是很常见的景象。
因此一个地方出现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器械,除非是得到了朝廷的特别关照,否则是很难传播到其余地方去的。
李荩忱到现在还记得历史课本上曾经强调人口流动带来的技术流动,之前他对此还不是很在意,觉得编书者未免小题大做,但是真的来到了这个时代,他方才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因此李荩忱在让工部紧抓军工生产的同时,也不放过对于农业的生产和研发。只有让百姓吃饱,天下才能稳定。
而且朝廷以身作则,从上而下的推广农耕技术,表明了朝廷对农耕的重视,也能够实打实的加快农耕的发展。
“现在已经入了六月,夏收之后,就是定关中之战。”李荩忱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