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教导主任(2 / 2)

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1681 字 2022-09-28

“臣打算拟将讲武堂学员学习时间定为三年。但在考试合格招入学校之后,却要先把他们送到边疆军中接受一年的服役,表现合格之后,才能正式进入讲武堂成为学员,开始培养。”

“直接送到边关一年?”李世民摇了摇头。

“这个时间太久了,不如改为先送到京师的上番部队中,先接受三个月的训练吧。三个月后考核,合格者正式进入讲武堂受训。”

李超倒也没反对,“这也行。”

“陛下,臣拟学员们总学期三年,但两年学校受训后,第三年则要下放到边关各军中检校。一年时间后,看他们的表现,其中优秀者给予晋升,表现最差者,淘汰。”

李世民对这条也不赞同。

花了两年时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表现不佳就淘汰,那太浪费了。

“表现不佳者,不予晋升,或者降级使用。”

“也好。”

“陛下,臣还打算建一些军事小学。”

“军事小学?这又是什么?”

李超的计划,是在天下各道各设一所军事小学,生源就由天下各地的卫府府兵子弟中选送,这些子弟年龄在十四五岁之间,得身家清白,身体素质好,还要是读书识字的。

选入军事小学之后,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双重教育。

军小就是为讲武堂培育生源。

三年军小教育完成,进行考核选拔,成绩优秀者录入讲武堂。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他们学习的课程会和讲武堂里的学生们一样。可这些年轻的学员,同年三年学习毕业后,进入军队中,却是从伍伙长干起。

说白了,现在军校招的是低级军官,队正队副级别的。

而那些军小选入读三年毕业的,却其实是相当于士官。

一个是军官班,一个是士官班。

士官,就是未来的军官。

从小开始培养起,经过军小三年,讲武堂三年,李超认为培养了六年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士官们,能成为大唐军队的未来栋梁,这批年轻的士官在军中磨砺几年,哪怕会淘汰一些,最后也肯定能得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这是一个造血机制,从小培养,能得到更专业更优秀的军官,而且他们的忠诚度也更高。

“正式的讲武堂受训,每天应当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了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以及军规军令外,还要增加历史、地理、数学、经典等课程。”

“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训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还要进行野外学习,由简入繁,最后还要进入联合演习。军校的两年受训时间中,一年半在学校学习,另外半年则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进行行军野营,野外受训。”

“两年结束后,送入边关各军中检校实习一年。一年后,返回讲武堂毕业考试,举行毕业仪式。最后按实习表现和考试成绩,调入各军中充任军官。由最低的从九品队副做起!”

“而军小进入讲武堂毕业的学员,分配入各军中,则从伙长做起!”

“你想的很长远。”李世民感叹着道。

“不过这种模式,以前还从未有过啊。”

“以前没有,以后就有了啊。十二卫的将领们多数时间都是在京闲着,正好让他们到讲武堂当教官。”

李世民笑着点头,十二卫军制下,有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就是平时府兵们分驻各地军府,由折冲都尉统领。

但折冲府都是千把人一个的规模,再往上,虽然各卫还有很多高级军官,可平时却是不管下面军府的,他们全都呆在京城,每天衙门里喝喝茶,或者管理下在京上番的府兵,然后就没什么鸟事了。

遇打仗,这些高级将领点到了就出兵,没点到继续呆京城喝茶。点到的将领出兵打仗,领着命令和兵符去领兵。打完仗,把兵符交还,然后继续喝茶。

这其实就是兵将分离制度。

这种制度下,军队很安全可靠,绝无可能出现拥兵一方的情况。

“那些学科?将军们可教不了啊。”

“请些文士教员也不是那么难啊。”

“这倒也是。”

“不过你的这种分科教法确实新鲜独特,估计还是得你来主持,要不没人搞的清楚明白。”

“陛下,讲武堂的校长得由你来领着,臣可以当个教导主任。”

李世民对校长一职挺有兴趣。

“嗯,朕当校长,你当这个教导主任,嗯,还得加一个,教导主任兼任总教官!”

教导主任兼总教官,李超倒不反对。

下面自然就是各科的科长,然后是各种教官,还有各科的总教官,什么战术总教官,骑术总教官,枪术总教官。

当然,教官也可以称为教头。

李超,大唐八十万禁军总教头,讲武堂教导主任。

“朕回头就下令,把京中这些吃闲饭的将军们,全都赶去讲武堂当教官去。”

“陛下,臣以为陛下有空也要到讲武堂跟学生们多讲讲课啊,比如就讲战略和战术如何?教学生们什么叫大局观,什么叫全局和一角。”

“不如陛下就兼任讲武堂战略与战术总教官吧!”

李世民蹲在廓下,手里还抓着半块没吃完的煎饼果子,“讲武堂校长兼战略与战术总教官,嗯,挺不错的样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