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未必是学术,都是利益作祟。
历史上一个绵延时间很长涉及区域很广的产区,生产状况是非常复杂的,试图轻易总结出一个规律,是困难的。
所以,面对考古出土的,市场上出现的种种越窑的高端产品,如何准确的区分到底是不是属于“秘色瓷”,严格的定量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区域的。
但是生意人,总是希望快速定性,想尽办法把手里的货往秘色瓷上靠,各种商业利益裹挟学术,于是种种丑态就这样出现了。
但是这件东西,是典型的五代北宋越窑的高端产品,但是不是越窑最兴盛的巅峰期呢?
未必。
越窑进入唐代,逐渐进入它的黄金时期,到了晚唐,也就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类秘色瓷,达到了它的巅峰。
这是行家们把各个时期的产品摆在一起,比较它们在造型气度,胎釉质量上的差别,而得出的结论。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而这件宝贝,是越窑最后的辉煌,五代北宋时期的精品。
再往后,到了南宋,越窑的青瓷就不行了,被南宋龙泉窑取代了。
这样的东西,市场上还有很多,江浙有眼光运气好的藏家手上也有类似的,但这种器型的,还真没见到比这件好的,但其他时期其他类似的越窑精品,还多得是。
关键是价钱吧。
这个市场藏龙卧虎,因为政策的原因很多都不张扬不透明罢了。
在欧美尤其是日本的馆藏,国际的大拍上,这类的东西,一直都是传统实力品种,一直都不便宜。
而至于诗歌中“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样的句子,古玩行里最多见,其实多是一种文人式的YY罢了,未必都有那么好的,对不?
就比如偶们的茶圣陆羽对唐代南北茶具的评价“邢窑如雪越窑如冰”又如何邢不如越之类的……
也是一种文人式的片面的概括,他未必了解当时全国各地各大窑区真正的生产状况。
而且,古代工艺美术的每一种每一类都是这样——有极少部分工艺质量很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艺术品,而绝大部分是意义不大的实用器。
那些赞美的词句,听听罢了。
就如这件茶盏,或者说茶碗,如果它不是放在苏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或者放到别的博物馆里面进行展览,大家也未必觉得它如何美丽了,对不?
如果它不是值那么多银子,大家也会觉得它如何宝贝了,对不?
只有极少部分的玩家会放弃一栋豪宅而选择一个盏盘的,当然这些人也希望大家都去选择豪宅而不是盏盘,这样就可以花更少的代价获得爱物了。
没想到这小子手里头还真有好玩意儿啊。
其余几件,也都是越窑的精品。
尽管加起来可能不值一亿,但是张天元心里头已经满足了。
戴维斯这个人,跟他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狠狠宰这小子一刀也就是了。
反正这家伙就是个小丑,全当是自己广告里的负面人物吧。
不过他刚想这么说的时候,这小子居然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皮包里面取出了一件东西。
“算上这个,应该值一亿了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