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药材市场(1 / 2)

秀丽山乡 霖玥 1319 字 2天前

陈秀丽挑了一个面善的摊主,向他询问野山参的情况。</p>

摊主为难地说:“谁都知道长白山的人参好,但真正的好东西没等出山就被预定了,咱们这能有林下参就不错,就这我还没货呢。”</p>

陈秀丽故意套他的话,“为什么?人参既然需求量这么大,农民咋不种呢?”</p>

摊主眉毛轻挑,“看你也像农村的,这事你不懂?”</p>

陈秀丽好脾气的笑笑,“你眼力真好,我确实也是农村出来的,有个亲戚开药店,我过来帮忙的。”</p>

伸手不打笑脸人,摊主见陈秀丽态度好,也乐意和她多说上几句。</p>

“是这样的,林下参种植时间太长,需要十几年,我老家也是农村的,所以我了解情况,农民养家糊口不容易,要生活还得供孩子上学,十几年太长,他们等不起。”</p>

摊主说起自己的农村出身,颇多感慨,“也不能说农民目光短浅,这是没办法的事,林下参种上了得有人天天看着,耗不起,而且药材的价格波动大,万一赶上行情不好,十多年的心血,全白费。不过,真要是行好的时候下山,比如前几年,那就是一笔巨款啊,几十万都不止。”</p>

陈秀丽想起了村里大青山上的那片参园,差不多有十年了。</p>

将这里的情况摸得七七八八,陈秀丽又来到先前沟通比较好的一个药材商档口。</p>

档口的主人姓林,30多岁,个子不高,圆脸盘,大眼睛,是个办事爽快的大姐。很多年以后,每每提到林姐,陈秀丽都说这是她命里的贵人。</p>

林姐叫林玉琴,祖籍福建,祖上曾出过当地有名的中医,民国时举家北上,辗转来到东北,如今在这片奉天大地上,也生活了近百年。</p>

林玉琴打量着眼前的陈秀丽,朴素的格子衬衣,一条灰色单裤,身材纤细,中等个子,一张脸倒是白白净净,不像她接触过的农村人。</p>

“你可比我想象中年轻多了。”</p>

陈秀丽难掩羞涩,迎上林玉琴的目光,“农村人,结婚早。”</p>

林玉琴做了小半辈子药材生意,除了药材,南来北往,和她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人。只看陈秀丽迎上自己目光的那一眼,她就知道,这是个犟种。</p>

“你家是新图县的?你们县里出人参和蛤蟆油,都是值钱的东西。”</p>

陈秀丽点点头,对方果然是行家,“您说的这两样我都没有,我们那边山里药材挺多的,像三枝九叶草,地龙骨,细辛、五味子、龙胆,贝母我每年都会挖到不少。”陈秀丽如数家珍。</p>

林玉琴眼睛亮了亮,“你说的这些都是纯野生,不是养殖的?”</p>

“对,都是我自己从山里挖下来,洗干净晒干的。”陈秀丽说完,不自觉地低下头,“不过,量都不是很大,每年也不敢保证能有多少,您收吗?”</p>

“收呀。”林玉琴爽快答道,她递上一张塑料小板凳,引着陈秀丽坐下。</p>

“我每年都要从下边收药材,新图县,桓新县,松远县,这些县城里都有我的收购商。”</p>

陈秀丽打量着林玉琴这间档口,心中疑窦丛生。档口的位置十分靠后,摆出来的药材种类倒是不少,可是冷冷清清的,她在这里坐了半天,一个顾客也没看到,不光是她这里,整个市场都萧条得很,这样的生意能赚钱?</p>

面对陈秀丽的疑问,林玉琴爽朗大笑,为陈秀丽揭开了药材生意的冰山一角。</p>

药材从地里挖出来,到做成能吃的药,需要经过很多个环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