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1 / 2)

金榜题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朝的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和殿试。</p>

裴子延和孟惊鸿等人现在参加的是会试,从中选拔出的优秀者紧接着将参加殿试,以定三甲。</p>

会试的阅卷者都是礼部和翰林院大学士。</p>

为防止徇私舞弊,考生的考卷一律抄录一份,再交由阅卷者评阅。</p>

比如礼部尚书裴秋迟哪怕面对自己侄子裴子延的考卷,从字迹上也分辨不出。</p>

裴子延的自信不是白来的,他是真有本事。这次他被选中参加殿试,同他一起的自然有乔若安的大侄子孟惊鸿。</p>

皇帝在殿试中会亲自策问考生,有时候会针对会试中感兴趣的答卷针对性地问考生不同问题。</p>

孟惊鸿对此早有准备,在殿试中的表现中规中矩。</p>

这正是沈贵妃期待的,中个排名不上不下的进士就行了,太出类拔萃反而可能出问题。</p>

然而这次确实出了点小问题。</p>

进士的名单一般由礼部根据考试成绩定夺好,再交由皇帝过目。但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人选需由皇帝亲自定夺。</p>

偏偏这回,皇帝他犹豫了。</p>

这会儿连太子和三皇子等人都被召来御书房。皇帝端坐主位,二话不说就将一份考卷交给众人赏评。</p>

这次策论问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开创盛世。</p>

这名考生剑走偏锋,以水灾为切入点着重探讨江淮二州灾后该如何施政,然后再扩展说到全国的政策。</p>

其文采不是最好的,但言辞慷慨犀利,观点直中要害,甚至对本朝一些政策大胆批判。</p>

是皇帝欣赏的风格,论的也是皇帝最关心的事。虽然在殿试的时候,其本人并不出挑,只强调和阐述文章中的观点,甚是低调。</p>

三皇子一看这是孟惊鸿的文章,适当称赞几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