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科举改制(1 / 2)

把荀子的学说加入科举考试,也并非是朱高炽的临时起意。</p>

或者说,加入荀子的学说的确是受到金幼孜的启发。</p>

但要对科举改革动刀,却是自登基以来,便一直在酝酿的准备。</p>

内阁、礼部甚至也都知道皇帝准备改革科举制度。</p>

历史上,朱高炽受限于各方的掣肘,对科举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主要也只是定下了今后录取榜单的比例。</p>

按照朱高炽既定的科举改制,大明日后的录取榜单会被分为南、北、中三榜。</p>

北榜为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榜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庐州、凤阳二府,徐、滁、和三州;余者皆属南榜。</p>

三榜的录取比例,大致约为南榜录取55%,北榜录取35%,中榜录取10%。</p>

看起来似乎是中榜最惨,南榜最好,但实际上南榜依旧还是惨。</p>

因为另外两榜的考生数量,加起来可能都不如南榜的一半多。</p>

南榜就惨了,他们要在更多的考生里头,去疯狂地内卷,卷这不过55%的进士名额。</p>

当然,朱高炽这么干是对的,因为江南士绅真的太能考了,哪怕定了进士录取名额,作为平衡南北的考量。</p>

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还是出现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现象……</p>

“陛下圣明!”</p>

轮到夏原吉出场了,他先是拱手恭维了一番,接着才是一脸平静淡然地说道:“不过,若要将荀子之学加入科举,臣这里却是已有一些方略!”</p>

杨士奇闻言先是惊诧,惊诧过后又是了然。</p>

这就不奇怪了!</p>

夏原吉早已被林煜的一节课所折服,算是林煜放在天牢狱外的“好弟子”。</p>

这次,夏原吉也不仅仅是在为林煜开脱……</p>

“有何方略,但讲无妨!”</p>

得到了皇帝首肯,夏原吉方才淡淡说道:“陛下,自我大明开国以来,科举便以前代理学传注为标准,凡诸色户计制度、龙纹之禁皆是如此,这本是太祖高皇帝照顾尊重天下文人士子……结果,却有了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春夏榜案!”</p>

什么是春夏榜案呢?</p>

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明初开国非常有名的南北榜大案!</p>

与营销号、电视剧改编不同,南北榜案发生的时间,不在大明刚开国,而是发生在了洪武末期。</p>

这才正常,大明刚开国的时候,朱元璋正是年富力强,手下文臣武将如云,谁敢故意挑起这等大案?</p>

没错,就是故意的。</p>

虽然电视剧、营销号进行了部分美化,但真实的南北榜案,就是南方的官绅对老年的洪武皇帝,进行的一番明晃晃的试探。</p>

须知,洪武四年的大明首次科举,北方已经凋敝成了那个样子,但北方进士依旧中了50人,而那一年南北总共录取120人,北方接近了40%的录取比例。</p>

比不上南方的录取多,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p>

可等到了洪武三十年,洪武末年的最后一次科举,北方进士一个没有,全是南方进士。</p>

这任谁都能看得出来有鬼了!</p>

朱元璋自是大怒,下旨成立十二人的调查组进行彻查,然后查出来的结果,却是让老朱瞠目结舌。</p>

凡是呈递上来的文章,尽皆文理不佳,还有犯忌之言(这几乎是扯淡了,都来考进士了,不是地方考试,能连这都不懂,这可是洪武三十年,不是洪武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