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适去了长安,封常清接手了吏部和中书省的工作。</P>
周钧见到封常清,开口询问的第一件事,便是科举。</P>
周钧:“省试之后,制科恩科的进士们,可循例安置?”</P>
封常清答道:“今年春闱,共攉进士三百五十五人,皆授了官身,全部安置妥当了。”</P>
周钧:“这些人中,工商士农比例如何?来源地区又如何?”</P>
封常清:“从出身来看,工商占了两成,士农占了八成。从地区来看,来自中原地区的进士,占了七成,来自安西地区的进士,占了三成。”</P>
对于这样的结果,周钧丝毫不觉得意外。</P>
天佑三年的这一场春闱,是北唐执行举贤令后的第一场春闱。</P>
工商杂学家的学子,本来在经史子集、策问考据等等方面,就比拼不过那些显户学子,这是很寻常的事情。</P>
而且,安西地处偏僻,人口组成大部分是流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第一次参加春闱,就能占下三成的席位,这中间,与其说是运气使然,其实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暗箱式』的操作。</P>
所以,这一届春闱,录取的进士之中,士农家的学子,还有中原地区的学子,最后还是占了多数。</P>
对于这种情况,周钧也是无奈。</P>
之前,安西都护府为了管理治下,从流民中提拔了不少文吏,但这些官员未经科举入仕,都是流外官。即便因为政绩斐然,被破格提拔入朝,最多达到一定的品阶,就再也升不上去了。</P>
毕竟,大唐当下的政治环境,除了像周钧这样逆天的经历,其它官员想要往上爬,还是要通过科举,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上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