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云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章 诗画奇逢人共评,义行一念子孙繁,新阅微异谈,硕云舒,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神梦诗韵奇】——

沧州,这座古老的城邑,街巷里弥漫着岁月的烟火气息。在城中,住着一位饱读诗书的张铉耳先生,他平日里沉醉于经史子集,生活简单而宁静,却不知一场奇异的梦境,悄然向他袭来。

那夜,月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张铉耳先生的卧榻之上。先生在睡梦中,仿若置身于一片空灵之境,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浩渺的江面,秋潮涌动,浪涛不断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轰鸣。一艘孤舟,在波涛中轻轻摇曳,静静停泊在岸边,此时已近三更,万籁俱寂,唯有江水的流动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抬眼望去,沿岸矗立着十二座朱楼,垂柳依依,枝叶随风轻舞。就在这如梦如幻的情境里,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箫声,在月光下悠悠飘荡,如梦似幻。

张铉耳先生从睡梦中惊醒,梦中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而那几句诗也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江上秋潮拍岸生,孤舟夜泊近三更。朱楼十二垂杨遍,何处吹箫伴月明。”他满心疑惑,思忖道:梦境若是毫无逻辑、脱离思维的产物,怎么能生成如此完整的诗句?可若说梦境是思维的映射,自己一生都未曾踏足江南,又为何会生出这般江南水乡的绮丽想象?实在难以参透其中缘由,他只好提起笔,将这首诗记录下来,存于诗稿之中,以待日后思索。

时光悄然流转。桐城,一位名叫姚别峰的文人,刚从风光旖旎的江南归来。一次机缘巧合,他与张铉耳先生在李锐巅家中相聚。众人围坐,品茶论诗,相谈甚欢。期间,姚别峰拿出自己近期刻印的诗作,与大家分享。张铉耳先生随意翻阅,竟如遭雷击,手中的诗稿差点掉落——那诗集中,赫然印着自己梦中所作的那首绝句!他惊愕不已,忙询问姚别峰此诗创作的年月,得知竟是在自己做梦后的一年多。

张铉耳先生急忙回到家中,打开尘封的箱子,翻找出那页记录着梦中之诗的诗稿。再次回到李锐巅家,他将诗稿展示给姚别峰。两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这跨越时空、毫无交集的两人,竟作出同一首诗,实在太过离奇,让人匪夷所思。

无独有偶,海阳的李漱六,本名李承芳,与“我”是丁卯年一同参加科考的同年。在“我”的厅堂之中,挂着一幅蓝田叔所作的《渊明采菊图》。一日,董曲江来访,不经意间抬头望向这幅画,不禁脱口而出:“这画上之人,怎的如此神似李漱六?”“我”听闻,心中好奇,便仔细端详起来。这一看,果不其然,画中陶渊明的神态、眉眼,竟与李漱六有着几分莫名的相似。

后来,李漱六进京参加会试,特意前来拜访“我”。当他看到这幅《渊明采菊图》时,眼中满是惊喜与喜爱,恳切地向“我”讨要这幅画,说道:“我这一生请人所作的肖像小照,竟都比不上这幅无意之作与我相似。”

世间之事,奇妙莫测。这些难以解释的巧合,让众人不禁感叹,这茫茫人世,还有多少未知的奥秘,藏于岁月的深处,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却又始终让人捉摸不透。宋儒凡事都讲求道理,可面对这般奇异之事,那所谓的道理,又该从何处探寻、如何解释呢?

【善念破厄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剑星河灿

晏龙儿

重生八零:李太太还在立规矩

禾桅簌簌

快穿之直男被迫当娇妻

菊凉

魂穿小燕子,傻子才甘心等三年

白瑾怡

四合院:疯批傻柱一心报复白眼狼

鹿小疯

抗战:黄埔将星,开局降服李云龙

物事人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