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枫下苓梦》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病人等着救命,怎么办?他想起夏天晒的猪苓干,赶紧翻出来,又找了些干姜、细辛——这两味药辛热,能温化寒饮。他把猪苓干切碎,和干姜、细辛一起煮,药汤熬得浓浓的,带着股辛香,喝下去浑身暖洋洋的。

\"猪苓能把肺里的寒饮往下引,干姜、细辛能把寒气散出去,这叫'提壶揭盖'。\"他跟病人解释,虽然他们听不懂,却知道喝了药舒服。没过几天,咳喘的人就少了,都说\"周兄弟的药比棉袄还暖和\"。

李郎中来看他,见他用猪苓干配温热药,赞许地点点头:\"你总算悟透了'藏'的道理。冬天不挖鲜苓,是藏猪苓的生机;用干苓配热药,是藏人的阳气。这才是'冬藏'的真意——不是啥也不干,是养精蓄锐,为来年的'春生'打基础。\"

那天晚上,周山又梦到了老枫树下的石板。石板裂开了,底下的猪苓旁边,蜜环菌像金线一样缠绕着,老枫的根须在土里舒展,像在跳舞。花白胡子的老者站在一旁,对他说:\"你看,它们从不争,只懂合。\"醒来时,窗台上的枫树叶上,凝着一滴霜,像颗水晶,映着屋里的药香,也映着他心里的透亮。

八、薪火相传 枫苓永续

又过了十年,周山的头发添了些白霜,背也微微驼了,可眼睛依旧亮得像黑风口的泉水。他不再是那个背着空篓满山跑的愣小子,成了太白山一带有名的\"苓先生\",不少人从几百里外赶来求药,他总是分文不取,只让求药人带些当地的药材种子,种在老枫树下——他在那片地开辟了个小药圃,种着紫苏、苍术、马齿苋,都是和猪苓配伍的好搭档。

他收了个徒弟,是张寡妇的儿子狗剩。当年那个水肿的孩子,如今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跟着他学认药、采药、配药。周山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认猪苓,是给老枫树磕头:\"这树是咱的衣食父母,它活着,猪苓才活着,咱才有饭吃。\"

狗剩聪明,学得快,没多久就能分辨出不同季节的猪苓,还能说出配伍的道道。\"师父,您说当年梦里的仙翁,是不是就是老枫神变的?\"他问。

周山笑了,指着药圃里的猪苓苗:\"是不是神变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教咱的理——草木有情,万物有性,人得敬着,顺着,才能和它们好好过日子。\"他把爹留下的旧账本和自己添的笔记交给狗剩,\"你把这些记下来,别让后来人忘了,猪苓是咋来的,该咋挖,该咋用。\"

账本上,除了猪苓的采挖时节、配伍方法,还有不少病案:某年春湿,用猪苓配泽泻;某年夏暑,用猪苓配马齿苋;某年秋燥,用猪苓配麦冬......每一页都夹着一片枫树叶,红的、黄的、绿的,像时光的印记。

有一年大旱,黑风口的老枫树落了不少叶子,看着蔫蔫的。周山心里急,带着狗剩往树根浇水,浇的不是普通的水,是他用猪苓熬的药渣水——他说这水能滋养树根,就像人喝药补身子。说来也怪,浇了半个月,老枫树竟又抽出了新叶,绿油油的,比往年更精神。

那年的猪苓,长得也格外好。石板下的一窝猪苓,最大的那块有斤重,被药商称为\"百年苓王\",出高价想买,周山没卖,说要留给最需要的人。后来,一个得了水臌的老员外从西安府来,他用那块苓王配药,三剂就见了效,老员外要谢他百两银子,他只收了一包西安府的牡丹种子,种在了药圃里。

又过了几十年,周山的背驼得像座小山,走不动山路了。狗剩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狗剩先生\",带着自己的徒弟在老枫树下采猪苓。周山坐在门槛上,看着他们的身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想起梦里的花白胡子老者,想起爹临终前的眼神,笑了。

那天傍晚,夕阳把老枫树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通往天上的路。周山靠在树干上,慢慢闭上了眼睛,手里还攥着一片红枫,像攥着一辈子的念想。狗剩发现他时,他脸上带着笑,身边的药篓里,放着几块刚采的猪苓,黑褐油亮,像他年轻时挖到的第一窝。

村里人把他葬在了老枫树下,坟头朝着石板的方向。每年清明,狗剩都会带着徒弟来扫墓,在坟前放上新鲜的猪苓和枫树叶。他们说,周先生没走,他变成了老枫树的一根枝,变成了石板下的一颗苓,还在护着这片山,护着这窝药。

许多年后,太白山的老枫树下,依旧有人在采猪苓。他们都知道,挖之前要给老枫树磕头,要给石板下的根须留生路,要按季节采挖,要懂配伍的理。他们也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周山的年轻人,在梦里得了指引,在枫树下找到了猪苓,更找到了人与草木相处的道。

风一吹,枫树叶哗啦啦地响,像在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草木有性,人要懂行。\"这声音顺着黑风口的沟谷传出去,传了一代又一代,像首不老的歌,唱着枫与苓的缘分,也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语

周山的故事,像老枫树下的猪苓,默默在太白山的泥土里扎了根。后来的医书里,详细记载了猪苓的性味归经、配伍应用,却很少有人提起那个在枫树下做梦的年轻人,那个给老枫树磕头的挖苓人。

可太白山的药农都知道,猪苓不是普通的药材。它长在老枫树下,藏在青石板底,带着枫的香,土的润,还有人的敬。它的利水渗湿,不只是药性,更是自然的馈赠;它的七情配伍,不只是药效,更是万物相生的默契。

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山间的枫树下,在药农的手心里,在人与草木的对视里。就像那窝枫下的猪苓,沉默不语,却把最珍贵的药香,留给了懂得敬畏、懂得传承的人。

赞诗

枫下青石藏玉珍,梦中仙语点迷津。

甘平淡泄湿邪去,配伍相须妙入神。

春采秋藏循节令,寒温燥湿应天人。

千年太白山前月,犹照苓香满药尘。

尾章

道光年间的《眉县续志·方技》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周山,石泉村人,善识猪苓。尝梦老者指枫下石板,得苓一窝,治湿症有神效。其采之有度,用之有节,谓'草木有灵,当敬而用之'。卒后葬于黑风口老枫下,至今其地猪苓仍茂。\"

而太白山的《采药谣》,又多了一段新歌词:

\"老枫下,石板底,猪苓娃娃藏得密。

春祛湿,夏消暑,秋润冬补要记取。

磕个头,留个根,明年还见胖苓身。

人敬山,山爱人,一碗药香暖乾坤。\"

这歌声里的\"敬\"与\"爱\",或许就是周山当年在梦里听见的,最真的启示。老枫树还在,青石板还在,猪苓还在,只是挖苓人的身影换了一代又一代,像枫树叶落了又长,永远守着那份与草木的约定,也守着那份藏在药香里的,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剑走偏锋的大明

郁雨竹

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

暴风后的大海

抗战:我有个军火库

唐风汉月

离婚后,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

叶梨晚

你悔婚我换新娘,喜帖送上你悔断肠

剑君十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