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视察
阅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视察,古今,我靠网购辅佐探花郎成宰相,阅舟,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是都送的,有些人是自个来的。”
几人听了一头雾水,还是那个婆子给他们说了。
原来是这里的人大多出去做工,晌午这顿会在做工的地方吃饭,那边伙食会更好一点。
留在窝棚区的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弱,有些能走动的会自己过来,其余的人就是这里做好饭给送上门。
太子心中一动,又问道:“那都是谁去送呢?怎知有没有送到的。”
婆子手指着门口的那帮孩子:“有些比他们大点的小子会送,还有些就是老生自个送了。每户人家都有官府盖了印的条子,俺们送到了,他们自会给条子,后面官府发粮食都要查验这些条子的。若是有些人家一直没条子,官府就派人上门去看,咱可不敢欺瞒。”
御史和侍郎听了也恍然大悟,如果是要安排送到个人手上,那这个施粥铺的确是要放在住得近的地方,但是这样一来官府需要耗费的精力和人手就少不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其他人日常都能吃饱,并且要吃得比施粥铺的稠粥要好,这才不会有人想要钻空子。
户部侍郎家里有孩子,从身上摸了一下,掏出一块糖,拿在手里问这些孩子:“你们哪个告诉我,家里吃的盖的怎样?”
一帮孩子眼睛一亮,从地上站起来,抢着过来叫着:“我来,我来。”
侍郎指指最先那个流鼻涕的孩子,他将两条清鼻涕吸回去,立刻脆生生地回答:“我家都是够吃的,哥哥姐姐们都去做工啦,换回好多粮食呢。”
旁边另一个稍大点的孩子补充道:“我们每天可以吃饱饭,晚上睡觉也有厚棉袍裹着。”
太子满意地点点头,看来以工代赈确实成效显着。
这时,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拄着拐杖,蹒跚着往这边走来来,见到他们一大帮子人,就小心翼翼地停在脚,似是不知道该不该往前走。
御史朝那人招呼,“老丈,可是要来领粥?你有那官府的批条吗。”
那老人一见他们就知道不是好惹的,迟疑片刻,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细绳扎着的布口袋,慢腾腾地解开绳子,打开拿出一个小布包,再哆嗦着手揭开布包,露出一个油纸包,接着就颤巍巍的要打开油纸包。
旁边看着的护卫早就不耐烦了,一把夺过来打开纸包,露出一张盖了官印的纸。
护卫拿起纸条翻看,“咋就一张?”
那老丈拄着拐杖不满的瞪着护卫,嘴里念叨:“可不是就敢带一张,不然让人抢了怎么办。”
太子低声喝住护卫,走上前去问他:“老丈,这官府的条子可管用?”
老头见他说话和善,小心的回答:“管用啊,要不是靠着这个,小老儿早熬不过去了。”
御史从护卫手里接过,看了下上面印着“粮票”两个大字,下面是姓名和窝棚区的编号,上面盖了印。
“那其他人怎样?”太子继续问
“男人们出去修房子修路,女人们就在附近帮忙缝补衣物,大家都有活儿干,就都有饭吃咯。”
太子听完,若有所思地看向远处正在忙碌重建家园的百姓们,带着众人离开了窝棚区,向着清平市集的方向继续前行。
来到清平市集,看到街面上密密排开两排铺子,这些铺子都不大,最多两三间,房屋都很简陋,而且顶上大多都是茅草铺就,但整体就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仔细观察,原来道路上非常洁净,地面都铺着石板或是草编的袋子,没有日常尘土飞扬、牲畜粪便满地的情景。市面上能看到肩背箩筐,一手拿着竹子做的钳子,不停捡拾地面垃圾的人。
跟在几个手持竹签的人后面,很容易找到一处棚屋,门外站着两列服装统一的男子,看上去像是护卫,手中拿着七尺的短矛,个个站得笔直,就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
太子看看里面虽则繁忙,但进出的人快速有序,里面也没有南门那处闹哄哄的景象,打算自己到里面去看看。
他朝户部侍郎示意,侍郎走上前去和守门的衙役交涉一番,又亮出官府的印信。
那衙役见了,连忙躬身请他们进去,一边朝侍郎道:“大人请见谅,里头有好些银两和物资发放,一般人都不让进去,各位请跟这人一起走,免得被人冲撞了。”
说完叫来一个厢军领着一众人进去,自己则飞快的朝县学方向过去汇报。
太子进去就见里面分成几个开间,每个开间都堆叠着不同的物资,分别是盐、棉衣、粮食、煤炭,还有一个单独的小间,采用的是钱柜的样式,应该是兑换银钱的地方。
开间都有四、五个人,开间前面用桌案隔开,坐着两个人,一人核对收签,另一人发放东西。另有两到三人在他们后面用不同的容器装物资。
每样都备了好几个大小一致的容器:盐是用竹筒盛的,粮食就是拿斗装着,煤块则放在篓子里,衣服是一摞叠好的放在那。
但凡有百姓来,先是一个人核验竹签,再告诉那发东西的人有多少,那人就直接从身后取来装好的物资,倒给百姓带来的器物里带走。
不但快速,而且装好的东西一眼看出来,份量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有人多点,有人少点的情况。
所以虽则人来人往十分繁忙,但并无拥挤吵闹的现象,还有一个身穿护卫服的人,在里面不时行走查看情况。
太子走到发衣服的这边,这里最空,进来后就没见到人来领东西,只有一个半大的小子独自守着,愁眉苦脸的坐着打哈欠。
他开口询问:“这位小哥,这衣裳不好吗,怎没人领了?”
那少年只有十二三岁,见来人气质不俗,起身行礼后客气的回答:“这位先生不知,衣裳早前官府都发过,该拿的都拿了,只有少数纤夫要带回去给家里人穿,才会来换。”
“哦,那在这里做活岂不是最清闲。”
少年耷拉着脑袋,“这东西都没人要了,我在这只能每天拿基本的工食银,不似他们发得多的人,每日光是奖金都比工食银子多好些。”
“是吗,这么说来,要发得多才能多拿钱,那若是......”太子和御史等人面面相觑,心里都想着一件事,那若是大家都多记账,岂不是就能多拿钱了。
御史拿起桌上的一本簿子,查看上面的记录,想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刚拿起来就是一声惊呼“这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