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不寻常的拜年,真爱人生,林青昭,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老师不用谦虚!去年你给我们孙子们讲了作文课,我就见过,老朽阅人也不算少,特别是跟金银珠宝打了一辈子交道,对人性贪财的天赋还是颇有分析,从林老师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不争的特质,不为财利而来,而是为热爱而坚持,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就是钟少爷,阿明的五弟吧?你很有福气!”
“是的伯父!祝妹妹是我们钟家的福星财星,父母亲大人都这么说。”
“梁兄,是我沾了钟家的光好不好!我是在传承父母亲大人的慈善美德……”
“都说夫妻相表里,你俩不用谦让,灵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内心深藏的美丽,才能互相成全。都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包括你们这一群兄弟能走在一起,都是因为林老师正气的感召和吸引,你们都回去想想有没有道理?”
徐经理接话:“伯父!不用回去想,肯定是这样的!我跟大哥说过要感谢我!有我才有林老师,有林老师才有五弟,有五弟才有六弟七弟跟我们走在一起……”
劳力想:“没有我林老师可能都不认识五弟!”大家争来争去都笑了。
劳力又招呼喝茶……请伯父继续讲,我们洗耳恭听!
“天底下有很多的朋友,是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记得《史记》里边就有一句叫什么来着?大意是众人皆为利益而忙碌。”伯父看向钟云霄,要他回答。
“是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就是这一句。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在为钱奔波忙碌一生。有的虽荣华富贵,却依旧焦虑不安,过得不幸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徐经理问。
“老子也有一句话是在表述这个事的,说人要知足,懂得知足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小兄弟你知道原文怎么讲吗?我记性太差了。”说着看向劳力。
是不是“祸莫大于不知足。”
“对对,不知足者,莫过于贪,人一旦起了贪心,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祸端。
刚刚说到林老师有一种不争的特质,我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六尺巷》大家有读过吧?林老师博览群书应读过,你来替我讲吧。”我知道伯父就是大智若愚,想利用拜年喝茶这时间,教育我们这些人。
我推辞说:“不不!我喜欢听伯父讲,大家经常听我讲故事腻了,难得有机会聆听教诲,请伯父不要吝啬!”
“那我要是记不起的,林老师可要帮我补充,”
“一定知无不言!”
伯父开始讲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位赫赫有名的大学士叫张英,安徽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那个时候桐城的六尺巷还是一堵墙,张家的邻居住着吴家,两家盖新房修墙就因这堵墙争吵,争得不可开交,差点打了起来。由于年代久远,谁也记不清这墙头究竟是谁家的老祖宗盖的,更拿不出有效的证据来。
就这样,张家吴家争执不休,吴家认为,我们吴家有钱,张家认为我们家有势力,两家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后来一状告到公堂,官司打到县衙。对于这种宅基纠纷事件是很难处理的,县令听了万分为难,这吴家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而张家有个张英在京城里当大官。两家的背景都不简单,县令不敢轻易断案,只能暂时搁置了。
后来,张家为了尽快结案,就千里飞书写信给京城的张英,要他回来处理此事,张英看了万分感叹!人生短短几十年,争来争去,到头来都是浮云,何苦呢?就为了这一堵墙?张英提笔回信。
林老师,你说说信的内容是什么?我又忘记了。”
内容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对,没错!张家人见书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于是两家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受教了,谢伯父!”大家响起掌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