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士族和世家的政治考量!
旭日晨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章 士族和世家的政治考量!,三国:穿越成典韦弟弟,旭日晨曦,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尽管才十四岁,多年的压抑生活使刘协比同龄人要早熟得多。他对曹操言外之意心知肚明,而这几乎是直接威胁了。刚逃离一个虎穴,又陷入新的困局。刘协感到无比辛酸与无奈。强忍着泪水,他勉强回答道:“准……”“陛下圣明!
”曹操起身拍去膝上的尘土,身后群臣也一同站立。大事已定,但曹操仍不失礼仪地退了几步,“陛下若有需要召臣即刻回禀。”出了府衙,典默注视着正在分派任务的曹操,不得不承认他在处理政治事务方面的手段确实令人刮目相看。老曹放弃选择作为自己起点并有一定基础的濮阳而选了许昌做新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拉拢颍川一带士族和世家的政治考量。
把都城定在许昌意味着当地英才几乎没有拒不应召的理由。而且,曹操的扩张也因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曹确实是个政治上的高手。天完全黑了的时候,典默正要回营休息,却在街上遇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蔡琰将一吊钱递给一位带着三个孩子的妇女。那妇女满是感激与泪光,对蔡琰不住地道谢。
“昭姬,你认识她?”典默从后面问道。“典公子。”蔡琰摇了摇头,“不认识。但听她说丈夫已经参军四年未归,她和孩子过得十分困苦。我只是尽绵薄之力帮帮她罢了。”在这个以战功博取功名的时代,许多妻子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远征沙场去建立不世之功。
他们归来时,虽可扬名立万,但对于妻子而言或许只是徒添寂寞。“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句诗突然出自典默之口,令蔡琰微微吃惊。她细细咀嚼着诗中的情感,感受到一阵难以言喻的凄凉之意。原本以为典默只是一位精于权谋与墨家功法的人,没想到他也有这般感性和柔情的一面。
那一刻,除了感恩于救命之恩,蔡琰心中也涌起了了解典默的兴趣。同样,典默注意到蔡琰眼中一闪而过的亮光,他亦想要借此机会探究这位碧玉年华的少女为何会有如此沧桑的眼神。“我记得你许配给了河东的卫家,可是为什么你现在会在长安?
”典默想起历史上关于蔡琰的事情:她在与卫仲道结为连理之前,因故未能留在河东;而后再经历长安的动乱及战祸流离,被掳掠至南匈奴,直到多年后曹操将其赎回。这段不幸的经历,总让他感到深深叹惋。
此次救蔡琰不仅是为了救下皇帝,同时也是对他内心一种慰藉的追求。蔡琰的眼神突然黯淡了下去,让典默意识到问到了她的痛处:“说故事的人都有自己的不愿回忆的部分。我刚才的问题太过唐突,你不想提就当我没问过。”“讲述者总有不愿讲出的故事……”蔡琰轻声重复道。
接着又补充道:“公子的话很深刻。”蔡琰看着远处,神色伤感地诉说着往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这还得追溯到三年前。当时的婚期定在十月,然而那一年因为家父酒后感叹董卓的过去被误以为是逆贼,因此遭到了王允的控告,入狱不久便逝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卫家为了自保,毁弃了与我的婚约。
于是我就一直留在长安城中,眼睁睁看着亲友相继离去,感觉自己如同无根之絮飘浮不定,不知哪里才是家。”听了这段辛酸史,典默才明白原来蔡琰从未与卫仲道完婚。父亲去世、被人反悔婚约并目送亲友们渐渐离开……这一切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而言实在是太过残酷。虽然可以理解,但现实总是无情,卫家选择切断一切可能牵连的关系也是常理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