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雨水,闹元宵
水里有小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章 雨水,闹元宵,小柔被六个男人躁到早上,水里有小鱼,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年后的日子过得悠闲又舒适,云洁按时上着作文集训班,插空写作业,云平云升在家写作业、晒太阳,兼职做饭,云平的厨艺越来越好了,大家都感觉胖了点,尤其是小连莲,吃喝玩乐睡,又没有作业,小脸越发圆润。
雨水节气到了。
虽然没有下雨,但严冬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万物觉察到了回春的暖意慢慢苏醒。这是一个由冬向春过渡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云洁打开妈妈的记事本,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些紧密联系的节气,在因为雨水而滋长的幸福与希望的时光里,与之相关的习俗也透着丝丝温暖与爱意。
《雨水》
雁来东风起雨水,农时老汉田间催。
雨露滋润本不语,草木萌动颜色回。
正是因为悠闲,所以飞快,眨眼间已是元宵节,云洁放假两天,后天开学。
一大早,云平便去供销社割肉去了,今天元宵节包饺子。
云洁在家看着一盆越和越多的面发愁。云洁会做饭,做鱼做肉都不在话下。唯独涉及面粉的活计有点对付不了,每次和面都以失败告终,她实在受不了面粉在手上黏黏糊糊的感觉。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干了加水,湿了加面,越弄越多,越弄越乱。永远不明白人家是怎么做到盆光、面光、手光“三光”的。
今天本想挑战一下自我,这会子,看着这一盆不知所谓的蜂窝面,云洁只想暴走。
云平买肉回来,正好看到云洁跟面盆大眼瞪小眼的场景,不禁失笑。
安排云洁洗手剁肉,云平三下五除二就收拾好了面盆,漂漂亮亮的“三光”。
云洁真是服气了。
没有其他毛病,就是面有点多了,无妨,多弄点馅子,大不了多包点饺子呗。
云洁开始剁肉,一面剁,一面嘟嘟囔囔,云升留心听了一下,这是在复盘自己的和面心得呢,反正就是乱七八糟的。
吃过午饭,醒好了面,调好了馅,魏奶奶也过来了,大家一起包饺子过元宵节。早点吃过晚饭,还要去看花灯呢。
饶是魏奶奶,也被面板上一大块面团和三盆馅子惊到了,云洁讪讪地说:“呃,一半包饺子,一半包大包子,开学后当早饭吃。”
说干就干,先包饺子,云洁擀剂子还是又快又好的,云平的手胖乎乎,捏起饺子来一捏一个,一捏一个,简直就是包饺子圣手。
魏奶奶笑说:“云平的手跟爸爸一样一样的,又大又胖,最适合包饺子了。天生就是干活的命。”
魏奶奶就这样突兀地提到父亲,云洁心里一咯噔,悄悄去看云平云升的神色,见他们只是笑笑,并没有露出异样的神情,也就放下心来。
包好了两屉饺子,云洁赶紧去厨房煮好。
大家吃过饺子,休息一会,继续包大包子。云洁最积极,跑前跑后,上锅、添水、开火,家里的两个灶眼都用起来,快点把包子蒸熟了,还要去看花灯呢。
魏奶奶吃过晚饭就回家休息了,云洁看着灶上蒸着的两锅包子,再看看盆里还剩不少馅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招呼云平和了一点面,做成了两个比盘子还大的死面大肉饼。
这下,开学后的早饭有着落了。
原先,云洁以为元宵节就是看看花灯,猜猜灯谜,等他们来到街上,汇入磅礴的人流,她才发现,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样,这阵势,太大了!
正月十五月儿圆。按民间习俗,在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在这个时代,千家万户的彩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街头彩车及民间文艺队伍展演。
四个孩子跟随人流站在路边。突然,只听见震天动地的锣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在欢歌笑语中,各式花样别致、制作精美的彩车和身着统一服装的表演队伍从从东向西有序行进。
紧接着,铿锵的锣鼓伴着欢快的秧歌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秧歌演员们个个英姿飒爽、舞步飞旋,扭出了农家富裕起来的欢乐心情。
舞狮表演的人气最高。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他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景。
真真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云洁在热闹的大街上,双手合十祈祷:“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就像这彩车一样,红红火火。”
巡游舞乐结束后,接下来是长廊猜灯谜。
放眼望去,一片喜庆的红色映入眼帘。大红灯笼把现场点缀得格外漂亮。一条条用彩纸写好的字条整齐地悬挂在空中,静待揭开谜底。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被称为“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改称为“谜”。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元宵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人们纷纷涌进灯谜区,揣摩起谜面的内涵。不一会,一个个谜底迅速地被揭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