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5度牧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6章 色彩滨城,省部级领导,北纬45度牧场,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接到上级领导来滨城视察的通知时,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灯光已连续半个月彻夜通明。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内,二十余位部门负责人围坐在长桌前,投影仪上不断切换着城市各区域实景图,气氛凝重而紧张。市委副书记兼市长杨玉柱重重敲击着会议桌:\"一个月,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确定视察路线,我们就全域备战!\"
这份压力更因滨城复杂的城建历史而倍增。作为东北老工业城市,滨城半数以上居民楼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空中蜘蛛网\"般的管线曾是城市顽疾。而去年,在市长孙国华力排众议下,滨城率先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彼时面对\"财政资金紧张改造影响居民生活\"等质疑声,孙国华在市政府全体会议上拍板:\"城市更新等不起!管线安全隐患不解决,就是悬在群众头上的定时炸弹!\"
这场攻坚战役以\"三线入地\"为突破口。市住建局牵头成立联合指挥部,消防支队带着专业测绘团队逐街排查安全隐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协调占道施工,电业局和通信公司技术骨干组成专班。时任市长孙国华每周带队现场督导,在一次管线交叉施工冲突中,他直接将施工方负责人叫到现场:\"网线和电线必须用金属管隔离,安全标准容不得半点妥协!\"三个月的奋战里,工人们顶着酷暑在楼道内穿梭,将凌乱的管线重新捆扎入槽,最终实现全市167个老旧小区、3.2万公里管线的标准化改造。如今漫步滨城街巷,曾经纵横交错的线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金属管廊,与灰白墙面相得益彰。
而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则承载着滨城更长远的规划。在市政府战略研讨会上,市长杨玉柱展示着三维管网模型:\"现有的排水系统已超负荷运转二十年,遇暴雨就内涝的问题必须根治。\"孙国华接过话茬:\"明年启动的雨污分流和综合管廊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初步测算显示,这项工程预计投入28亿元,将覆盖主城区60%区域,建成后可容纳电力、通信、燃气等8类管线,彻底解决\"马路拉链\"问题。
在老旧小区改造专题推进会上,投影仪屏幕上赫然显示着顶楼起脊改造的初步预算方案,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孙国华手指敲打着桌面上厚厚的工程资料,眉头紧锁:\"楼顶起脊工程涉及全市三分之一的老旧住宅楼,动辄数亿元的投入,咱们必须慎之又慎。\"
孙国华深知其中暗藏的风险。在莲花江工作时,他曾处理过一起因偷工减料导致的顶楼坍塌事故,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市面上不少施工队为了压缩成本,在防水层厚度、保温材料质量上动手脚。咱们花大价钱做的惠民工程,绝不能变成'面子工程'!\"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会后第二天清晨,孙国华就带着住建局班子成员直奔城东的向阳小区。这个五年前完成顶楼改造的小区,如今部分楼栋的防水层已出现开裂,雨水顺着瓦片缝隙渗入墙体。踩着斑驳的木梯爬上六楼,孙国华用手触摸着潮湿的天花板:\"你们看,当初改造时号称使用了进口防水材料,现在连普通防水涂料的寿命都不如。\"他转头严肃地对住建局局长说:\"马上叫停所有前期筹备工作,没有成熟方案,这项工程绝对不能上马。\"
孙国华指示在场的住建局副局长侯富贵牵头成立专项调研组,重点研究顶楼起脊工程的质量监管与施工标准。侯府贵副局长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连夜组建了由建筑专家、质检人员和社区代表构成的12人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调研组跑遍了市内五个已完成顶楼改造的小区。在彩虹小区,他们发现采用\"全过程监理+居民监督员\"模式的楼栋,五年后依然保持良好状态;而在另外一个小区,因缺乏监管,改造后仅两年就出现大面积漏水。这些鲜活的案例被一一记录,形成了详实的对比分析报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